剑河上的桥很多,大约有十来座,大小不一,材质各异。比较有名的不多,也就那么三四座桥,但是剑桥这个城市的命名,估计还是来自于这些形形色色的横亘在剑河上的桥。
国人对于剑桥的了解,大多是源自于一首诗。就是那首取名为《再别康桥》的短诗,普及了国人对剑桥的知晓。诗的确唯美,桥也很美,城市更美,可以说,诗因桥而发,桥借诗扬名,真是双赢啊!

这就是王后学院后面著名的数学桥。
传说这座桥是牛顿所建,原本整座桥没有使用一个螺丝,但是后来一个学生被好奇心驱使,把桥偷偷拆掉研究,拆完了却无法按原样装回去了,只能用螺丝钉重造了这座桥。这个故事当然是山寨版的,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起来的。真实的情况是,桥最早是用铁钉连接的,外观看上去不太明显,后来确实是被一名好奇的学生拆开来,然后再重新装回去的,但后来重新造的桥用的是螺丝,比较明显。
因为有了这个传说,这座桥就在剑河诸多的桥梁中脱颖而出,因而独领风骚了。(当然是我认为的)好多的摄影家都喜欢为她写真,拍成画册出版,印在明信片上飞往世界各地。
可惜的是我只能从桥下穿过,而没能真正踏上这座因严谨而质朴而蜚声世界的木桥。

既然无法踏上这座桥,与她亲密接触,那就再看她一眼吧!

透过粗大的石柱看这座桥,又是另一种感觉,穿越的感觉。

叹息桥!这么华贵而美丽的桥却取了这么一个令人惆怅的名字,一定是有典故的吧?
在剑桥大学所有的桥中,叹息桥的名气最大。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参观这座桥时,曾赞叹不已:“这么秀丽!这么别致!”
有关它的故事,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有人说,剑桥大学的毕业考试很严格,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往往来到这里叹息、流泪,后悔莫及。因此,校方把它定名为叹息桥,以此来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也有人说,之所以叫叹息桥,是因为校方总是让犯了错误的学生来到这里,面对河水,兀立反省,作为一种惩罚。学生反省之后,往往叹息,悔不当初。
哈哈!这些都是道听途说,不可采信。
可靠的说法是:威尼斯有一座叹息桥,通往一座监狱。当囚犯经过那座桥走向监狱时,都会触景生情,为自己的前途叹息。剑桥的这座桥,由于结构与那座桥相似,所以建成后,人们也把它叫作叹息桥。圣·约翰学院为游客印制的该院景点介绍中,也证实了这一点。2002年出版的一本剑桥大学的画册,在叹息桥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中,还专门强调:圣·约翰学院这座叹息桥没有给她的学生带来任何的折磨或处罚!(资料来自百度百科,致谢!)

叹息桥位于圣·约翰学院,建于1831年,连接了该学院的老庭与新庭。它类似一座廊桥,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半个椭圆形的桥孔,横跨在剑河上;中间是一条通道,就是长廊。与其他长廊不同的是,它的路面不是平直的,而是拱形的,行人过桥要先上坡再下坡。

桥的两边是半封闭的,相互对称的五对拱顶水泥框架的玻璃窗,用来采光;上层是平顶,类似一般水泥大桥的桥面,顶面的两边均衡地耸立着相互对称的塔尖状装饰。整座桥身的外观呈浅黄色。

长虹卧波。桥上伊人独立啊~~~~~~~不过好像是个男的,嘻嘻,嘻嘻。。。。。。

这座桥也很好看,石头的质感很强。尤其喜欢那桥的栏杆,立体,镂空。桥身还有一种角度不大的曲折。

这座桥的桥身比较平直,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绿荫飘垂,草色青葱。

这也许就是被命名为“玫瑰桥”的那座桥吧!看着桥的模样,有点像玫瑰轮的味道。

桥面略带弧形的独拱桥。

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诗:万条垂下绿丝绦。

“野渡无人舟自横。”不过,这可不是野渡,也是一座不起眼儿的小小木桥。就在我常去的剑河边上。虽然它比不上数学桥那样有名,但因为是我常来的地方,所以也是情有独钟。

来一张远景吧!你看它虽然简陋,可也能与周围的景致融合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你置身其中,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呢!

夕阳里的小小木桥,平平直直的木桥,没有一点多余的装饰。一棵绿叶初绽的小树,怯生生的立在他的旁边,把他当做一个信得过的依靠。

坚实厚重的原木,又大又宽的板子,略显粗糙,但是摸起来却非常的舒服,有一种原始的厚重感,让你踩在上面一点也不必担心,你就只管放心大胆的走吧!

每次来到这里,这简单至极的木桥都会招惹得我“小资”性起,要与他一亲芳泽,我会轻轻的坐下来,放松身心,悠悠地感受他温暖的怀抱。。。。。。。(以下略去35个字)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