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徐才子的《再别康桥》是怎样风靡大江南北,然后又怎样漂洋过海,蜚声全球的,只是知道自己在十七八岁的清纯时代也曾阳关三叠一般反反复复的读过这首诗,不敢说“吟诵”,只是“读”,也已经被诗中的艳影深深陶醉。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里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诗句的美毋庸置疑,但好歹对文学也算是略知一二的我,总觉得那“金柳”,那“新娘”该是诗人借用的意象,就像我们古人一样,用印象派的方法来抒情,真实之景未必有那么样的美。
但是,当我第一次来剑河边上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我错了!志摩笔下的“新娘”竟然真的是么美!美得沉鱼落雁,美得闭月羞花。

金柳,这是只有徐才子才创造出的新词,但是现在的我却一点也不认为他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超乎常人的才情,因为在我眼前的就是实景,的的确确,就是沐浴在夕阳里的金色垂柳。
那柔曼的枝条被陨落天际的夕阳涂上了淡淡的金色,那是一种不刺眼的金色,柔美而娇艳恰如不胜娇羞的新娘。微风吹过,她轻摇曼妙的腰肢,漾出万种风情。

每天的早、晚,我都喜欢沿着剑河随意的走,这样的金柳随处可见。说真的,当年的志摩不过就是将眼前之景照实录入罢了,不是志摩有多少才情,是剑河的垂柳成就了这位大诗人。

细细长长的柳丝在剑河的清波里涤荡,仿佛是待嫁的新娘在为自己仔细的梳妆。

花红柳绿的好时节,正是剑河好风光。

驾一只小舟,轻摇慢拢,让水面不起湖绉,让波平依然如镜,悄悄地,悄悄地去偷窥那正在梳洗打扮的新娘,去嗅一嗅她的芬芳。。。。。。

小憩在剑河旁,那矮矮的楼台,正好可以俯视河中水草,小鱼,看它们和细柳一起嬉戏,缠绵,因为,明天,她就要成为别人的新娘。

每到傍晚,在学院的食堂吃过晚饭后,我就喜欢坐在这里看夕阳,看夕阳怎样一点一点的为眼前的垂柳上妆。

静静的坐看水中的倒影,那绝对是入画的一景。

看远处的建筑,桥畔的人家,柳荫下的泊船,黑忽忽的桥洞。。。。。。

兴之所至,我也会和那些妩媚的金柳一起来分享这金色,让自己的心重温韶华时光。

别了!河畔的金柳,志摩的新娘。不知道何时能再来,也许就此一别,今生不再!
一个旅人,不能够久远的陪伴着你,她行走江湖,终将离去。。。。。。只是,留下的是你永远不变的容颜,永远永远留在她的心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