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在悉尼比比皆是,你只要站在高处,放眼一望,总会有三五处高高的尖顶进入你的视野。我大略的估测了一下,大概方圆四五公里的距离,就会有一座教堂矗立在那里。它的功能,有一部分有点像我们的居委会(家委会)或者作为履行一级政府职能的街道办事处。
事实上,教堂的确在这个天主教国家里不可或缺,因为它的存在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说白了,它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一根举足轻重的支柱。
教堂或大或小,大多建在环境比较好的地方,且花草繁茂,所以教堂和周围的景物融合起来,往往看似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是我误打误撞的参加了一次望弥撒的那个教堂,也是我得了一个小书包——世界青年日活动装备纪念包的地方。

这是近景。你看,正有一位背着那种书包的朋友向教堂里走去呢!

教堂对面的一处建筑,有个不大不小的院子,门口有这样的一块牌子,上书。。。。。。自己看吧!嘿嘿!(哪位英文好的朋友帮忙翻译一下,谢啦!)

另一块牌子。(烦请高人翻译,不胜感激!)

建筑物前花木扶疏,乱红遍地。唉!要是林妹妹见了一定又会流泪了。估计还会拿个什么锦囊之类的包包兜起,用那多愁多病的身子,扛起小小的药锄,一步一摇的找个背风的地方葬花去了。

高大的拱门,高大的花树。飘落在树下的花瓣晕染出一种凄楚哀怨之美,可我却倏地想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些落花为泥,来年的花树才会开得更艳吧!

这个建筑物多有特色啊!门和窗都是由那么多的圆圈圈拼装而成。

这建筑另一面,还是那种圆圈的图案组成。

仔细看一下,局部的图案。

这门廊多美呀,午后的阳光照进这些圆圈里,形成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光圈,门廊也变得有些神秘。

另一处教堂的门采取尖尖的三角形图案。

这是教堂里的庭院。

离远一点看,全景更漂亮。

庭院里还有一个亭子,我觉得中不中,西不西的。也许是教士休息的场所,果然,第二次去的时候,两位神职人员就在那个亭子里坐着喝咖啡呢!

还有长椅。虽然是冬天,但午后的阳光还是很毒辣的,所以没人出来坐着。

这是著名的圣玛利亚大教堂的后身。一般的人都会拍她辉煌的正面,岂不知,美人的背面也很灿烂。

最美的教堂,虽然不是最大、最知名的,但的的确确是风景最美丽的。可做明信片了吧?

蓝天、红顶、灰墙。色彩出奇的和谐。怪不得有人驾房车来此呢!是朝拜,还是旅行?

这是在车上匆匆而过的教堂,不大不小,而且坐落在比较繁华的市中心。

再来一张,车马上就要开过去了,再看不到她的倩影了!

多美的教堂啊!一点也不逊于巴黎圣母院。只不过缺少一位文学巨匠为她撰写一部惊世名作,让她能够传世百年,千古流芳。(这张也是我的得意之作,哈哈!古老的教堂和远处的现代化建筑水乳交融,光与影巧妙铺陈,真的是古今通吃之佳作!呵呵,很少自夸,这一次违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