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就喜欢吃,喜欢做着吃,当然也喜欢下馆子,不过是要有些特色的馆子。外出参访或旅游,总要事先在网上逡巡,把目的地的美食地图侦察一下,踩踩点儿,倒时候好下手去吃。
苏州,几千年的历史。苏州城,是唯一的从春秋延续至今而没有被改建的古城池。文化底蕴自不必说,当然是博大精深。照此理论,那里的吃食也该带些文化渊薮吧?更何况百姓们吟咏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里的美食也应该是食之极品。

在去木渎小镇的路上,遇到了这样一个摊车。我们这些北方的“高粱杆子”哗啦一下子围上去,唧唧喳喳的猜测这东西的名字,怎么个吃法。原来这是菱角,鲜的菱角。可是我们在北方也见过菱角啊,肤色比这个黑,身材也没有这么丰满啊?
既然知道是可食之物,又长得那么漂亮,自然是不能放过,于是买了一大兜子,水淋淋的拎着。

把这个老板美坏了,今天真开张啊!

随行的美女还要摆一个“泡丝”。玉手轻拈,下一句应该写“轻启朱唇”,可又一寻思,和这照片上的大嘴美女太不搭界,就算了吧!

数一数画面上有几个人?看一看每个人都在干什么?原来她们都在美滋滋的做着同一件事——吃菱角。(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大家闺秀啊,怎么能就这么村姑似的边走边吃呢?实在是有失风范呀!也难怪,美食当前,谁还顾得上风度啊!
不过,后来大家发现,那东西生着并不太好吃,口味有点像荸荠,但没有荸荠那么脆,那么甜。

这个小摊贩做的早点叫做糯米糍。好吃!好吃的我买了就大口大口的吃,以至于忘了给她做的成品照张相,就地三下五除二,进了我的肚子。
只记得材料有糯米,摊在保鲜纸上,中间夹一根小小的油条,然后是两三种切得细细的小咸菜撒在上面,再放上四分之一个咸蛋,用一个做寿司的那种小竹帘子卷起来,压茨实就可以吃了。还有甜味的,不放咸菜,放一点豆沙和白糖。我当然要的咸的。
她做得很快,手法娴熟。顾客也还好,一会就卖出去七八根。旁边那个小姑娘是她的小囡,怯生生的围在妈妈的身后。
她人和摊车都是那么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装着糯米饭的木桶非常洁净,所有的配料都装在保鲜盒里,还蒙着保鲜纸,最重要的是她始终戴着保鲜手套在操作,这也是我选择她的吃食的原因之一。

看看这些小咸菜,很诱人吧?

这是同理古镇的特产,叫万三蹄膀。很有名的地方特产,卖相不错。不过我不敢吃,太油腻了。

各种各样的糯米粉小点心,花花绿绿。

好看吧?一定也好吃。北京也有的卖,但是这里的口味一定比北京的正宗。

江浙一带的人都知道这叫什么,青团。季节性食品。据说是清明时家家都要做来吃,还可以当做礼物送人。
这食物的绿色取自山上的一种草,初春时节,刚刚萌发,采其嫩芽,清洗后用力捶打,就会有碧绿碧绿的汁液流出来,用它调和糯米粉,包上馅料蒸熟就是青团。据说清明时食用青团可以去燥热,避邪祟。

这么多做好的青团码放在一起,还真有一种图案美。中间那些颜色浅一点的是还没有刷油的。

这也是一种糯米食品,我没有吃过,也不知道叫什么。

还可以买包装好了的, 回去自吃送人都不错。这种包装土土的,还真有特点。

吃水不忘掘井人,看看做青团的师傅吧。上面的那块招牌上三个碧绿的艺术字“青团子”,注意到了么?

我们也忍不住了,卖点米糕解解馋吧!
走在窄窄仄仄的小街里,在那样的砖石小铺就的路上,轻移莲步,狼吞虎咽。哈哈!
斑驳陆离的一段灰墙,高挑出墙的一支新绿,还有一位美人在侧,您说,吃什么能不香甜呢?
(抱歉,没有征得同意,就上了几位同事的形象,深表歉意。尽管照片是我拍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