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妈妈宝宝杂志
妈妈宝宝杂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81
  • 关注人气:14,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急,慢养育

(2014-12-01 16:20:20)
标签:

宝宝

妈妈

共同成长

教养

慢下来

分类: 教养方程式

别急,慢养育
文/陈禾  心理学教授  编辑/吴钰 


  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诀窍之一是:慢点儿,别急!
  每天向我咨询宝宝的教养问题中,超过一半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我总结了下边这些。
  睡觉:不睡觉、总要抱着摇晃才睡、很容易惊醒。
  吃饭:不好好吃饭、扔饭菜、边玩边吃。
  排泄:要把屎把尿、拉了才说、要不要穿尿片。
  打人:打脸、打妈妈、打小朋友。
  爬行:不会爬、不想爬。
  走路:使用助步车、不肯自己走。
  游戏:不会自己玩、总是粘着妈妈。
  胆小: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不敢抢玩具。
  磨蹭:穿衣服穿鞋袜总是磨蹭拖拉。
  礼貌:不和大人打招呼,不回答大人问话。
  阅读:不喜欢阅读、只爱读几本书。
急出来的3个缺失
  现在的年轻妈妈都很爱学习,对宝宝的成长规律、学习特点、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有一定的理解,按常理来说,上述例举的11类问题应该都是可以不发生的。许多妈妈每天重复地提问这些问题,反映了在陪伴宝宝成长的道路上出现的3个缺失:
  1.在微博上,我针对提问做出的任何回答,都会保留在我的首页上,即使没有关注我,只要点开我的首页,都可以阅读参考,那么为什么她们不先去阅读,就急不及待地提问?因为急、没耐心。
  2.这些问题的发生,或是生理发育还不成熟的自然现象,或是教养的方式方法出现偏差,其实都是育儿的基本知识,为什么会搞得头昏脑胀、束手无策?还是因为急。情绪急躁就闭塞了思路,即使高学历、高智商的妈妈,这时也会找不到北,只想找个短平快的解决办法。
  3.情绪急躁,就容易发火,于是忘记了宝宝的年龄和成长规律,听不下宝宝说的话,忽视了宝宝的感受。最可怕的是一发火就失去了智慧,没有智慧的妈妈,是宝宝产生教养问题的制造者。
  这3个缺失所反映的其实只有一件事:急躁!做事的时候急于求成,就难免粗糙,因此有个教条叫“慢工出细活”。抚育孩子和做事又有不同,不只是要慢工,还要遵照宝宝的成长规律和生活环境的特点,做到“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之难,难在没有标准,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运作。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智慧妈妈”呢?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别急,慢点儿!”

 不做急躁的陀螺妈妈
  这几年我在做家庭教育调研时,发现产生上述教养问题的妈妈都有下列一些特点:
  1.说话语调偏高、语速太快、语句冗长、语调单一不带感情。而最糟糕的是,在和宝宝说话时面无表情,甚至表露出焦急或不耐烦的神色。
  2.总是匆匆忙忙,好像没有任何时间可以好好做事、说话,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自己抢先把话说完,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催个不停。
  3.粗手粗脚,做饭、刷碗总是弄得劈里啪啦全是噪音,发现宝宝做了什么让自己不满意的事,就像突然发生地震般地呼喊吼叫。
  这样的形象,似乎和妈妈应有的“和蔼可亲”相去太远。为什么会这样?
  人文环境的不如人意、生活过于繁忙、家居周围脏乱、工作枯燥没有个人的发展空间、孩子的教育问题及养育费用高昂造成的压力、丈夫的不理解少温情、同事朋友之间的隔膜和缺乏交流造成的孤独与无助感……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妈妈的心情,让许多妈妈变得焦虑,没有安全感,这是事实。
  但真正影响妈妈心志稳定的是生活素质。生活素质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是必然的;但精神生活依据个人的文化素养,是日积月累的心智建设,并不是你想如何便能如何。
  期望通过一时的努力便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不可能的。但缺乏文化素养,人生格局太窄,会造成过度关注眼前利益,功利思想便盘踞心头,许多事情都看不开,便越来越急功近利。这样的妈妈变得没耐心、心浮气躁,在面对行为处处不尽人意的孩子时,原来具有的智慧便逐渐消失。

为什么宝宝“唱对台”?
  宝宝为了探索求知,扩大他拥有的世界,听话不听话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准则,在和妈妈的互动中,如果得不到满意的回应,“不听话”便成了必然。
  这里说的“满意的回应”,并不是“有求必应”,其中包含了许多要素:
  1.情感: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因而给予爱的回馈。妈妈的爱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传达给宝宝?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平等,当妈妈蹲下,以慈祥的笑脸、热切的眼神和宝宝进行近距离交流的时候,情感的传输才足以融入宝宝的感受;一是尊重,宝宝感受到妈妈真心在和他商量,他就会接受这份诚意,做出回馈。
  2.情绪:对于没有处世经验的宝宝,情绪的平稳来自外力。妈妈情绪平和,宝宝自然受到感染;妈妈的语言和行动的传达都是正面暗示,宝宝自然乐意配合。相反,任何负面暗示只会激发宝宝的抵触情绪。
  3.舒适:舒适不只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当妈妈以轻柔的话语和温和的动作向宝宝传达自己的想法或要求时,宝宝才会以欣赏的心情来聆听,愿意听才能听得懂,也才会去理解并接受。
  4.想象:说话缓慢、语句简单而充满情感,给宝宝足够的时间去吸纳,进而获得领悟和想象的空间,这正如良好的消化促进营养的吸收,这个过程对于幼稚儿童非常重要。
  5.自由:每个宝宝都有不同的天生气质,也承受着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慢点儿”的说话或行动,让宝宝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调整和适应。不给他这个自由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就要他听命,违反了孩子的节奏,可行的做法也会因为不合理的方式而变成不可行。
  妈妈如果能够吃透这5个要素,即使处在敏感期的宝宝,也绝对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和你唱对台。

慢下来,和宝宝“共同成长”
  亲子教育以“和孩子共同成长”为核心理念,原因就是理解家长都具有这些无可避免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决不可能通过培训来解决,只能在亲子互动的体验中不断发现问题、自我反省、自我改进与提高。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要在行动的缓慢、态度的轻柔和情绪的放松3个方面下功夫。
  以下随手举出几个例子,都是在为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备课”,所以最能说明“共同成长”的意义:
  1.做手工:无论是折纸、捏泥、制作玩具或用品,都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给宝宝做示范,妈妈不敢偷工减料,耐心比用心和创意更为重要。
  2.画画:画得好不好“不是问题”,但妈妈肯定能够体会“沉住气、慢慢画”的意义。
  3.拼图:心浮气躁必定完不成,于是渐渐就体会到沉着、认真观察、有错必改的重要性。
  4.填色:怎么做才不至于把颜色涂得“出格”,耐心、自控力都会获得锻炼。
  5.讲故事:怎么讲才能够吸引宝宝的投入?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慢慢琢磨,特别是在感情的表达上,让妈妈渐渐在控制情绪和自然表现上深有体会。

后记
  “成长”是“过程”,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为陪伴宝宝成长而下功夫做准备,这功夫不会白费。



别急,慢养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