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再用宝宝不喜欢的方式沟通

(2013-09-24 09:33:31)
标签:

育儿

沟通

分类: 幼儿心理

别再用宝宝不喜欢的方式沟通

/沈家宏  心理督导师   编辑/吴钰

别再用宝宝不喜欢的方式沟通

沟通好不好,孩子说了算

父母对沟通常常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沟通就是父母说,孩子听;二是以为沟通就是语言交流。其实沟通永远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人互动的结果。一个有效的沟通一定是那个接受信息的人有了一定的反应,并把反应再反馈到传递信息的人那里。所以一个沟通有没有效果,主要取决于接受信息的那个人有没有预期的反应,有没有有效地回馈,而不是取决于信息的发出者。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父母爱不爱孩子,对孩子偏不偏心,是孩子说了算,不是父母说了算。不管父母在主观动机上如何爱孩子,对孩子如何公平,如果在孩子那里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公平,那么孩子仍然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父母爱兄弟姐妹多过自己。

沟通法则之baby

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多层面的,口头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比例较小的一种方式。根据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沟通中,口头语言只占7%,语音语调占38%,而身体语言却占到55%。可见,父母要想提高与baby之间沟通的质量,只重视口头语言的表达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孩子语言的发展大多在出生10个月之后,儿童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语言也要在3岁之后,所以,在儿童3岁之前,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主要在非语言的层面上,孩子越小,语言所占的沟通比例就越小,身体语言层面的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身体语言的沟通主要包括:父母的面部表情、目光交流、身体姿势、你的发式和服饰、身体接触、音质特点。你开心的微笑、慈爱的目光、温和的声音、轻柔的抚摸、爱意的拥抱都会给孩子带来温暖、愉悦和享受。

从温柔的眼神开始

孩子一出生就具有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们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妈妈,妈妈和小宝宝眼对眼的注视就是相互交往的开始。通常是妈妈与婴儿的接触时间最多,所以妈妈的沟通第一课就是要学会用眼睛和孩子交流,因为宝宝会从妈妈的眼睛里解读出妈妈对自己是否喜欢,是否爱,进而会影响宝宝对自己的喜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是从妈妈的眼睛里发现和评价自己的,所以妈妈的眼神会决定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妈妈的眼神里有没有爱,会决定孩子爱不爱自己。

别忘了表情和语气

影响孩子成长第二位重要的沟通是面部表情,和妈妈的眼神一样,妈妈的表情是否带有微笑、是否和蔼和慈祥,同样会影响宝宝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其他重要的沟通因素还有妈妈哺乳的方式,如人工哺乳和母乳喂养在和孩子沟通的意义上是不同的。母乳喂养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柔软的乳房和妈妈有节律的心跳在和宝宝沟通,而这些都人工喂养无法给到我们的宝宝的。

当然你和宝宝说话的语气也是沟通里非常重要的因素,孩子不仅能从你的语气里解读出你的情绪和心情,更多地能解读出你对他是否有耐心,是否接纳,是否宽容,是否喜欢,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孩子正性情绪的发展。

5个原则扫清与baby沟通障碍

1.婴幼儿的语言不发达,所以父母要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孩子沟通。

2.要抓住每一个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和孩子沟通,如哺乳、换尿布、睡觉前、醒来时、生病时,和宝宝对话。

3.尽力保持每一次沟通的质量,让宝宝感到你不是在敷衍和应付他,不是在拒绝和讨厌他,不是在利用他来发泄你的情绪,不是把他当成你娱乐的工具。

4.针对宝宝的需要进行沟通:让宝宝感到,你的沟通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妈妈通过沟通能够让他更加快乐、开心和舒适,而不是更加烦恼和不开心。

Tips:不为满足大人的需要而沟通

在很多时候妈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和宝宝沟通,如宝宝想睡觉,妈妈为了自己的开心,还要不停地逗孩子,希望孩子能给到自己回应;孩子本来不想再吃奶,妈妈为了减少自己喂奶的次数强行让孩子再吃;父母为了寻开心,玩向空中抛孩子的游戏;当孩子不配合,如哭闹不止的时候,父母往往恶言恶语甚至用体罚相向。这些为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5.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进行沟通:虽然还不会说话的宝宝听不懂爸爸妈妈的语言,但孩子能够从你的语言中读懂你的心情和你对他的态度。

Tips:多多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喜欢

当妈妈在喂奶、孩子醒来、换尿布或抱起宝宝时,可以多和他说话,并对他微笑,如“宝宝真可爱”“妈妈爱宝宝”“宝宝真乖”。除了和宝宝谈话外,还可以和宝宝逗乐,和他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和他沟通,如妈妈可以尝试让宝宝抓握自己的手指,可以给他摇拨浪鼓;同时我们还可以多用身体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如妈妈可以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挠宝宝的小肚皮和脚心。

为沟通加分的小技巧

多用爱的眼神注视孩子:孩子收到妈妈带着爱的关注得越多,就会越快乐和健康。

模仿宝宝的行为:妈妈可以经常用模仿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收到妈妈对自己的接受和喜爱,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通过这种同步行为,让孩子找到自己和妈妈的连结。

说出你对他的理解:虽然孩子还听不懂你的语言表达,但孩子通过妈妈诸如“你是不是饿了”“你不喜欢这样躺着,是吗”之类的表达,会收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和理解,当妈妈多次在相同的场景中反复表达同样的内容时,孩子就会把声音的内容和场景连结起来,会增加孩子对语言的敏感与学习。

沟通法则之幼儿篇

1.宝宝太爱哭怎么办?各种招式都试过了,就是止不住她的嚎啕大哭。

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导向和孩子沟通。孩子最常用哭泣和父母沟通,当孩子哭泣时,我们第一时间要寻找孩子哭泣的原因,而不是要把孩子的哭泣压制住,因为自己心烦而让孩子不哭。

只要孩子哭泣没有停止,就说明我们找到孩子哭泣的真正的原因,那你就要继续想办法找寻,直到真正找到,满足孩子的需要为止。只要原因找到,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的哭泣就会停止;

2.宝宝有时会拒绝和我们沟通,把头使劲儿扭向另一边,有时还会用哭闹来拒绝,怎么办?

当孩子拒绝沟通时不要强行沟通。比如说有时宝宝想睡觉,已经表现出很浓的困意,但是父母却仍然兴趣正浓,仍然继续想和宝宝玩耍,宝宝对你已经显得不耐烦,他可能把头扭向一边,有时还会闭上眼睛,或突然显得暴躁不安或哭闹不止,这时你就不要继续和玩耍和说话了。此时停止沟通就是宝宝最大的需求。

3.怀孕前信誓旦旦地保证,绝对不打孩子,真正有了孩子才知道,压住火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件事,每天要被活宝“点着”几十次,发完火又后悔,怎么办?

忍不住冲孩子发火不是最糟糕的,但坚决不用有害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不用不耐烦、厌恶和严厉的表情和宝宝沟通,不用批评、指责和辱骂的言语和孩子沟通,不用体罚和孩子沟通,不用危险的行为和孩子沟通如向空中抛孩子。

带着尊重和爱与孩子沟通

父母往往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会理解大人给到他的表情、态度和对待方式。其实,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感受。孩子虽然不能用语言来理解父母,来表达自己,但孩子的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这个世界,不在感受自己的父母。只要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对我们动用他们的感受。

孩子能够从我们与他们的沟通中感受到父母喜欢不喜欢他们,爱不爱他们,接不接受他们,孩子会从父母的眼神、表情、态度、语气、拥抱、抚摸、哺乳中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从父母和自己的沟通品质中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自己是可爱的还是不可爱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

同样,孩子也会从父母对自己的对待中感受到父母和这个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还是不可信任的。所以带着尊重和爱和孩子交流对孩子的成长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在沟通中,父母始终要记住一个原则:不论孩子多小,都要尊重他;不论孩子多大,都要无条件爱他。

切记不要扮演的7个角色

大部分人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观念,认为生气、失望或害怕的情绪是不正确的,而且不应该表现出来。因此,当宝宝出现这些情绪时,有的爸爸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自己的感受,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我们常常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型的父母试图分析问题。他们想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所有的细节,因此,会站在比较好的位置,让宝宝坦白一切。然而这类父母擅用的诊断、分析、探询的方式,不一定是宝宝愿意接受的。

指挥官

这一角色的父母,最常出现的语言是命令与威胁,虽然他们也是无意识的。扮演“指挥官”角色的父母,总是期望将事情置于自己可控制的范围内,所以要求宝宝不要出现负面的情绪及感受,并且表现出“中规中矩”的样子,凡事不能出现偏差。

评论家

就像法官、道德家或万事通一般,“评论家”型的父母非常重视“对与错”的判断。不过,“评论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辩论、讽刺或戏谑的方式,对宝宝的行为评论一番,让自己居于宝宝之上。

安慰剂

“安慰剂”型的父母会努力避免让自己涉入跟情绪有关的事件,总是轻描淡写地处理宝宝的感受,例如当宝宝焦虑时,他们总是用单纯的保证、赞许或假装一切没事的方式来安慰宝宝,把宝宝的情绪隔离开来。

道德家

道德家是个“ 应该先生”,凡事都用“应该”和“不应该”来衡量。这种“道德家型”的父母相当关心宝宝是不是按正确的方式做事,他们像唐僧般地告诫,总是告诉宝宝“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

万事通

“万事通”型的父母总是告诉宝宝,大人走了一辈子的路,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事情,所有问题的答案,都了如指掌。这些父母常用“训诫”“劝告”“说出理由”等方式,炫耀自己是多么地万能,而这些背后的含义就是:按父母的方式来做一定没错。

法官

“法官”型的父母不给宝宝任何尝试的机会,就先宣判宝宝的罪状,他们非常重视的事情,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宝宝是错的。他们像严厉的法官,随时关注宝宝有没有出错,一旦犯错就要毫不留情地指出。

后记

基于相互的尊重,父母与子女都希望对方诚实且放松地表达他们的情绪与感受。作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需要全神贯注,包括眼神的接触,都要散发出“我正在听”的姿势,有时保持沉默,有时则需要给予回应,让他们明白,我们正在认真地听他说话,并且能明白他的心情与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