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013-01-30 11:30:13)
标签:

育儿

分类: 幼儿心理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文/晏红 早教专家  编辑/吴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在一次母亲节亲子活动里,有一个游戏是每个孩子都有一盘小蛋糕,比赛哪个孩子最先把蛋糕全部喂到妈妈的嘴里,最初孩子们都在认认真真地、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渐渐地有的孩子快喂完了,有的孩子还剩下不少,只见有的妈妈直接从孩子手里拿过纸盘、蛋糕和叉子,自己一口就把剩下的蛋糕吃光了,哈哈——孩子赢了!

  爸爸与儿子一起下飞行棋,儿子输了就哭起来,爸爸说:“成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不哭!”孩子忍不住,还是瘪着嘴哭,奶奶说:“你就让让孩子吧。”爸爸说:“不行,下棋得靠自己嬴,要是怕输,咱们就不玩棋了。”儿子说:“玩!”就这样,每次下棋孩子都很认真,有时嬴有时输,他都能接受,而且对下棋的兴趣有增无减。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不少,主要表现都是家长过分重视结果与成功,不愿意带领孩子一起面对生活中时常出现的挑战、困难、失意、挫折或者失败,究其原因,是家长在思想意识里潜藏着一个失衡的尺度:重视成功却轻视成长。

  成功与成长不是一回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是相对于孩子漫长的一生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一件小事,更重要的是孩子从成功与失败中获得有益的成长经历和良好的人生态度,这才是关系孩子终生的一件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犹如破茧成蝶,学会面临成长的烦恼并锻炼化解烦恼的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前提。

  可是,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失败了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或者丧失兴趣、自信心和自尊心了,怎么办?这就需要家长掌握引导孩子面临成长的烦恼的科学方法。

  学会面对现实

  电视台要在幼儿园拍摄一段录像,老师、孩子和家长知道了都很高兴。摄制组来了以后,发现为了取得较好的视听效果,不能让这个班级的所有孩子都参与,于是只有一半的孩子做了节目。没上节目的个别孩子回家后就不吃饭、发脾气、哭诉:“为什么我不能上电视?”“老师偏心,不喜欢我!”第二天就有个别家长告状说“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心疼失意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带领孩子正确面对现实的烦恼,更是家长首当其冲的态度。选不上节目并不能说明自己不够好,也不能说明老师不喜欢自己,孩子可能无法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件事,关键是家长要把正确的认识与态度耐心地讲给孩子,而不是随着孩子的低落情绪而迁就孩子的认识水平,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现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任务。

  延迟满足孩子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是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例如孩子大声呼叫家长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家长可以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儿过来了,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孩子说清楚了再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忍耐心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和想象力。

  暂时冷处理

  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与教育,同时孩子也有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关键是家长要给予孩子这种锻炼自我的机会,而不要总是着急地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还有一个特别喜欢下棋的孩子,妈妈知道孩子有喜欢赢不喜欢输的特点,下棋前就跟儿子说:“如果你输了,不许生气。”儿子答应了。结果儿子输了,只见他离开棋盘,跑到沙发前上窜下跳,还使劲地跺地板,妈妈知道孩子的心思,但是故意不理会儿子。一会儿,儿子过来跟妈妈说:“我没有站稳,从沙发上摔下来了。”妈妈说:“哦,是吗?那以后就小心点。”得到妈妈的回应之后,孩子就开心地玩其它的游戏了。可见,妈妈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等待孩子自我调整的时间,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挫折中不但自我成长了,而且摸索出有助于自我成长的策略。

  培养做事的能力 

  很多情况下是孩子因缺乏经验和技能而失望、泄气,家长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即可,当然这里不包括“专业化”的专门技能训练(诸如学艺和英语等科目考级),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戏、交往和学习等普通技能,因为单向技能训练并不能让孩子应对复杂多变的困境,掌握全面的成长经验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让孩子在有成功、有失败、有挑战、有挫折的完整过程中锻炼做事的能力、体验成长的滋味,家长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在生活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在学习上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即使在同伴交往中遇到冲突也首先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就能培养孩子以后在成长中遇事不慌张、积极想办法的态度与能力。

  迁就与惩罚都不可取

  孩子遇到困难而有沮丧表现的时候,家长往往产生同情、怜悯之情,要么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孩子放弃努力,有的家长则厉声批评孩子甚至体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使孩子无法形成自信和乐观。正确的做法提供鼓励的话语和适当的帮助,支持孩子体验完整的成长过程,不管是成长的甘甜还是青涩,都将是孩子自我成长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例如一个上中班的小男孩不会跳短绳,老师让他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练习,他说:“我回家练。”实际上回家也没有练习,孩子是在回避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老师与家长沟通之后,既没有批评孩子逃避的态度,也没揭穿他“撒谎”的意图,而是采取鼓励的方式:“今天你只要跳一个,老师就奖励你一张小贴画。”放学回家的时候,妈妈惊喜地说:“你今天得到小贴画了!为什么呀?”孩子自豪地说自己跳绳了,妈妈配合老师的方法鼓励孩子说:“你跳一个给妈妈看看。”虽然孩子只能跳一个,但是他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中获得了自信,敢于跳绳了,很快就学会连着跳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