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宝宝怕痛杂谈 |
分类: 健康宝宝 |
新宝宝不怕痛,真的吗?
文/郭静
很多人都认为刚出生的宝宝是没有痛觉的,也不会保存对疼痛感的记忆,例如睡觉中的婴儿是感觉不到针刺痛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最新的研究证实:其实胎儿在母体中6周时,就会有明显痛觉感受,而且往往比成年人更加强烈。也就是说,新宝宝也是非常怕痛的哦!
新资讯 国外痛觉研究
在十多年前,儿科医院对15个月以下婴儿动手术前,几乎不用麻醉药物,而只是用肌松剂来防止患儿手脚乱动。美国医学家发现患儿在心脏手术后出现心率加速,血压下降。而在婴儿心脏手术过程中正确的应用麻醉药物可以减少患儿术后死亡率。
疼痛对患儿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即使是中等程度的疼痛也会对婴儿有较大影响。例如,加拿大医生发现,给刚出生的婴儿做包皮切割术时如果没有应用局部麻醉,会发展形成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如果进行频繁的静脉穿刺后,用酒精棉擦拭消毒时婴儿即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沮丧。同时调查研究发现,静脉注射可以引起患儿的巨大疼痛感。
镇痛剂用不用
过去,儿科医生手术之后通常是据病情应用止痛药,而大部分情况下是“能不给就不给”,而且即便给了分量也往往不足。传统的观念认为麻醉剂对儿童健康有害,儿童用吗啡容易上瘾,因而即使是重度烧伤的患儿,医生也尽量不用吗啡来帮助他们止疼。然而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平均1万名使用吗啡止痛的烧伤患儿中也只有4人上瘾。
多少宝宝忍受疼痛
2006年,国外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大手术后应用镇痛药止痛的患儿仅占10%,而大部分的患儿没有镇痛药物安慰。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每天至少要遭受14次疼痛感。
认识宝宝的疼痛
Q
A
Q
A
时,他们会通过一些生理反应和行为动作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生理反应:
1.呼吸、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
2.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氧饱和度、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外周血流减少,掌心出汗。
3.植物神经系统改变:肤色苍白,恶心、呕吐、张口、呃逆,出汗,瞳孔扩大。
行为表现:
1.面部表情改变:面部蹙眉、挤眼、眼睛紧闭;锁鼻、鼻唇沟加深;下颌抖动、努嘴、张口、口型变长;舌体僵硬凹陷;震颤。
2.哭声改变:剧烈、刺耳、不规律的尖声啼哭;早产儿和危重症儿不哭或表现为呻吟;气管插管患儿不能哭出声,仅有张口动作和痛苦表情及肢体挣扎。
3.肢体动作:明显的肢体运动和躲避反射;四肢屈曲,上肢挥动、握拳或手指展开,肌肉僵直;危重早产儿表现四肢肌张力低下、松弛或紊乱。
4.其他表现:精神性格改变,烦躁不安,反应低下;食欲减退;睡眠觉醒生物钟的改变;日常活动改变。
Q 婴儿疼痛的来源有哪些呢?
A
首先是疾病本身的疼痛对患儿的影响,其次包括一些侵入性操作,如动静脉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椎穿刺、骨髓穿刺以及各种手术等,这些都可以引起患儿的疼痛感受。另外,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光污染、噪音污染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尤其对于早产儿,即使是体位更换,查体,换尿布等,对其都是一种疼痛刺激。住院时间长的患儿以及危重症患儿,其接受的疼痛的刺激相对更多。
Q
A
同时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早期疾病表现不明显,新手妈妈们不容易发现。但新生儿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容易恶化威胁到孩子的生命,所以当妈妈们发现孩子有精神状态改变,吃奶少,少动,少哭或哭声改变,以及体温变化时,是宝宝在表达自己的疼痛感受,父母们应该及时带孩子就医,而不应该心疼宝宝打针的皮肉之痛拒绝就医,延误病情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帮助宝宝缓解疼痛呢?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要比年龄大的婴幼儿更敏感,其痛觉记忆更长久,并且及其容易转化为潜意识,所以我们在进行医疗护理时,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来减轻这种疼痛感受和记忆,以最大程度促进新生儿康复。具体方法如下:
1.营造舒适安静的环境
减少噪音污染
减轻操作伤害
减少光污染
Tips
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2.舒适的体位
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体位
鸟巢护理
3.袋鼠式护理
是指早产儿的爸爸或妈妈,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父母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
4.抚触和音乐疗法
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关于麻醉药,妈妈最想知道的
Q
在给新生儿做手术时我们都是使用全身麻醉,一方面,是防止患儿肢体乱动,避免手术中因患儿的肢体乱动而引起操作失误;另一方面,是使患儿丧失疼痛的痛苦记忆和恐惧心理,以避免患儿的痛苦记忆造成的潜意识损害。
Q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