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妈妈宝宝杂志
妈妈宝宝杂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81
  • 关注人气:14,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故事释放成长的力量

(2012-07-16 15:19:18)
标签:

怎样讲故事

分类: 幼儿心理


让故事释放成长的力量 
文/刘莹(亲子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

 

 孩子们大多都很喜欢听故事,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成年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有意无意地希望通过他人的故事,满足自己的某些心理需要,并获得启发和了悟。故事能帮助成年人成长,更能帮助孩子。

                让故事释放成长的力量
 
 
解读一位妈妈的来信
 一位妈妈来信说:我家宝宝2岁10个月,她很爱看书,不论是绘本的还是文本的,反正只要是书就拿着看,看时还不停地说着什么,我仔细听了一下是自编的小动物的故事,但说的故事不是正在看的书里的内容,为此她有些疑惑。


 其实,这说明宝宝已经展露出想象和创造的萌芽,非常难得,应当鼓励。可以让她把心里的故事试着讲给大人听,即使宝宝编的故事在成人看来很幼稚,很单调,甚至不合逻辑,也应该予以欣赏,更不要用成人视角和价值观念去否定孩子的奇思妙想。同时也可以和宝宝一起把故事用游戏的方式表演出来,帮助她丰富想象,完善细节,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父母也不要只是机械重复讲述书上相同的故事内容,而是根据宝宝实际生活需要,随机应变地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代替说教,让孩子自己从故事中得到教益。当然,这需要父母先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而鲜活起来。

 

情景回放1:
    我很注重对女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从她几个月大开始给她买各种绘本看,读给她听。但读完就完了,很少就绘本上的内容给她提问题,女儿也很喜欢阅读,绝对不是只喜欢上面的图画,因为她总是要求我们给她讲啊讲啊,而且很多绘本她都能背了。她现在3岁零4个月,我发现她虽然很喜欢,但对绘本上的内容似乎并不理解,因为我问她一些问题都是书中提到的,她绝大部分回答不上来。这样的亲子阅读是不是质量太低了?在读的过程中,女儿倒是经常问我,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好主意飞进了托马斯的烟囱”,她就问我:“好主意在哪儿?”,或者书中提到“门前有一条小路”,她就问我:“为什么门前有一条小路?”弄得我也不知该怎么回答好。
 
鼓励提问,展开想象 


 什么是高质量的阅读
 不管书里想告诉宝宝的是什么,宝宝问的问题就是她想知道的事情,我觉得关注孩子的问题比关注故事内容本身更重要。孩子的心灵世界是无拘无束的,充满想象力,也充满好奇,所以,妈妈也要多一点好奇心和想象力才能解答她的问题,而且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起孩子的思考和探索愿望的亲子阅读就是高质量的,比起只会重复书中内容、自己却提不出问题、没有更多思考的阅读质量要高。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孩子来说,完全不必按上学之后学习语文阅读理解那样去要求他们。


 故事中的故事
 有的时候还可以在原来故事基础上,根据孩子提出的问题再引申出另外一个故事中的小故事,比如:当孩子问“好主意在哪儿”时,妈妈可以告诉她“好主意”生活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像五颜六色的小星星,而且长了翅膀,还会飞呢。平时它们在睡觉,等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只要我们安静下来,专心思考,小星星就会一个一个闪闪发光地醒来,给你带来许多“好主意”,你可以选择那个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好主意”知道你喜欢它,一高兴就会飞起来了。
 这样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常讲常新,激发孩子更多的灵感,下次她自己可能就会不光只是提问,而是主动参与进来丰富故事情节,甚至会把故事中学到的道理不知不觉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孩子的想象力原本就比我们成年人丰富得多,同样一篇故事,孩子从中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从中读到的东西可能很不一样,关注孩子提出来的问题比关注故事情节本身更重要,因为那是主动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发现,是值得欣赏和鼓励的。
 
情景回放2:
    儿子3岁4个月,早上送他去幼儿园,在路上捡到一只小鸟,儿子如获至宝,乐个不停。我跟他说,“放小鸟回去找它妈妈,好吗?”他死也不肯撒手。孩子没有同情心,让我很担忧,我怕他在平时生活中交不到好朋友,以至将来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怎么办呢?

 

用故事解决问题
    因为这件事担心孩子没有“同情心”,甚至忧虑他将来交朋友、适应社会的问题,说明这是一位非常关注孩子情感教育的妈妈。3岁多的孩子确实还没有具备很好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更何况是让他去理解一只小鸟。
 儿童的共情能力一般是在四五岁时快速发展起来,同情心是可以随着孩子心智成长而慢慢培养的。引导宝宝学习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调整认知和行为,有一种很好的办法就是讲故事。比如,把上述事件编成另外一个情境相似,但人物、动物不同的故事,在宝宝心平气和的时候讲给他听,很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学会编讲故事
 当然,讲故事相对简单,而编故事对父母的要求则要高一些,如果一时做不好也可以先选择一些经典故事作为参考,稍加修改编成适合宝宝的故事。


 1.在给孩子选择和编讲故事时,要正确解读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避免用故事来教训或批判孩子,引起孩子的反感对抗。比如上面说的这个孩子对小鸟如获至宝,说明他非常喜爱小鸟,不希望让小鸟回家是因为他想和小鸟做朋友,希望它和自己做伴儿,他以为小鸟会和自己一样快乐,更体会不到小鸟妈妈的心情。有了理解的前提,编出的故事才更有可能让孩子接受。


 2.编故事时要运用一些与真实事件相关的隐喻、情节和解决办法,巧妙地引导孩子思考。还是以上述事件为例,比如:可以把情节设计为宝宝变成了一只小兔子去森林探险,只顾兴奋地玩耍结果迷路了,心里非常着急害怕,很想马上回到妈妈身边。接下来他遇到了一只好奇顽皮的小黑熊,想把小兔子带回家当宠物,小兔子不愿意,可是又不敢反抗。这时被一个小王子看到了,说服小黑熊放了小兔子,还用马车把小兔子送出森林回到家里,又变成了原来那个宝宝,妈妈又开心又感激。相信宝宝听了这个故事,内心会有触动和思考的。


 总之,要想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教给孩子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讲故事比说教往往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学龄前儿童的许多情感和行为问题,都可以通过编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干预,但是要有耐心,如果宝宝表面上一时并没有改变也不要着急,要相信故事中的正向力量会像种子一样播洒在孩子心里,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在用心给宝宝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父母自己也会在教育心态和方法上发生微妙变化,甚至亲子关系因此会变得更加亲密融洽。美好的故事能给亲子双方带来成长的力量。
 
 好书推荐:《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
 作者:[澳]苏珊·佩罗 著;重本、童乐 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从事幼儿教育、父母教育30年,致力于研究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位优秀的“故事医生”。书中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针对孩子爱抱怨、不诚实、不愿分享、急躁、懒惰、害羞、欺负人、言行无礼等各种挑战性行为,创作出具有疗愈作用的故事。非常详细、体贴地教父母怎样通过编讲故事和孩子“斗智斗勇”,如何巧妙化解问题而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书中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原创故事及其编讲背景和神奇效果告诉我们——故事知道怎么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