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从前,迎接挑战不娇气
文/谢军
谢军 博士
现任/国际棋联女子委员会主席、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教练、北京市政府部门管理职位。
经历/四次国际象棋女子个人世界冠军、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学历/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会时不时地讨宠,像个十足的娇小姐。唉,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无师自通,知道如何撒娇,如何自己宠自己。
“我才不认真学棋呢!”
“我才不认真学下棋呢!反正也赢不了你,何苦白费力气!”每每听到周围有人建议她好好跟冠军妈妈学下棋,女儿总会这样回答。末了,还会很得意地瞟我一眼,那意思仿佛在说:看我多聪明,才不傻呵呵地白受累!
初闻女儿这样说时,心里还觉得有些好玩,一点都没去仔细琢磨小丫头“白费力气”的结论从何而来。类似的事情发生得多了之后,我细品女儿的话,才发现小丫头是在用不和冠军争高低的理由来掩饰她自己拒绝有难度挑战的心理,并非她“高瞻远瞩”地预见到了未来实际的发展情况。再仔细观察,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凡是遇到自己可能失败的挑战,小家伙首先的反应大多是逃避,习惯专挑有把握取得成功的事情做。
温室里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挑战面前,不能任由孩子一味地选择放弃或回避,而是应该教他学会去面对。
给女儿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跟小丫头讲道理恐怕行不通,小人儿哪里懂得万事只有吃得苦中苦,才会收获美好结局的道理。于是,我针对女儿平日里喜欢听故事这一爱好,把自己小时候在少年业余体校生活和成长的经历给小丫头娓娓道来。
少年业余体校是我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在那里,在各类体育项目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少年儿童集中在一起生活、学习,进行专项体育培训。我告诉女儿,她的妈妈我在四年级时便迈入了体校的大门,从此,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了宿舍——学校——训练场三点一线的寄宿制集体生活。每天不变的日程是:上午像普通学生一样三五成群地到学校上课;下午完成运动员的训练任务,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运动项目的培训;晚上大家一起上自习完成学校的功课。
女儿听到我们在她这么大的时候便离开了爸爸妈妈的呵护开始独立生活,不仅要自己穿衣叠被、吃饭上学,还要打扫卫生,甚至冬天要自己点火生炉子取暖时,女儿不禁睁大了眼睛,小嘴巴里嘟囔了一句:“太苦了!”。
“因为班上三十多个孩子中只有我一个是棋类项目的,所以妈妈更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要在学习和专项成绩上都领先于其他同学。”我告诉女儿,自己那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杀出重围”,做一个争气的孩子。当然,我没有说出当年自己的幼稚想法——那时的我以为只有这样才会不受小朋友的欺负,才会被别人看得起。
“后来呢?妈妈一个人多寂寞呀!”谁知,女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种孤军作战的心情,从小受到大家呵护的女儿很难理解。
“当然不能只会傻乎乎地自己可怜自己,而是要快乐地融入集体呀!后来妈妈就经常跟着同学们到乒乓球馆、体操房玩,几年下来,小伙伴们朝夕相处,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用开心的语气,告诉女儿合群的重要性,成为集体中受欢迎的一员是最快乐的事情。
“如果哪个小朋友生病了怎么办?没有大人的照顾怎么行呢?”女儿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真没想到,小人儿操心的事情还挺多。
“小感冒就自己去医务室,找大夫开一点药吃,上学和训练照旧。如果病得厉害了,老师会给家长打电话,爸爸妈妈就会到体校去把生病的小朋友接回家休息。”我答道。
“噢!那你们不喜欢餐厅的饭菜怎么办?”女儿小脑袋瓜里装了很多疑问,或许,在她眼里小朋友离开了家长的照顾便会寸步难行。
“食堂就两三个菜可以选择,没得挑,饿了吃什么都香!”我轻描淡写地回复着女儿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其实,现在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都有点记不清自己当时的感受了。只记得几十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生活、学习和训练在一起,小小年纪的我根本不去琢磨什么苦不苦、累不累的问题。倒是现在看到一些养尊处优的孩子时,都会感叹当年体校的生活经历锻炼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
没有苦,哪有甜
女儿睁着大眼睛,紧紧盯着我的脸,简直听得入了迷。时不时,小丫头还会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那意思仿佛在说:原来,妈妈也有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小的时候,也会有烦恼呀!
真没想到小丫头对自己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这么感兴趣!于是,把少儿时期独立生活的经历继续讲给女儿听。我告诉她,那时候少年体校的生活条件很差,我们住的第一个宿舍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夏天酷热,冬天滴水成冰。房间里没有暖气,为了抵御冬寒,晚上同学们一起到学校后院的煤堆上捡煤球,然后在值班教练的指导下点燃火炉,冬天夜晚取暖就全指望那个火炉。
“什么,你们自己烧煤取暖?我现在连火柴都不敢点呢。”听到我说那时一群孩子自己烧火炉的事,女儿不禁龇牙咧嘴直吸冷气。确实,甭说烧火炉了,要不是见过街边烧饼铺里的人烧火炉烤烧饼,女儿恐怕连什么是火炉都不知道。中国人三十年前的生活水平与现在的反差太大,不过,也许正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都变得娇气了。或者换一种说法: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宠孩子了,生怕亏待了小人儿。
“没错,那时妈妈自己烧火炉,没体验过独立生活的小朋友可没机会锻炼出这样的绝活!这可是我们在体校生活中除了学习和训练之外最值得向同龄小朋友炫耀的本领啦!”给女儿讲这段话时,我故意做出一副很得意的样子。其实,一说到生火烧炉子,马上浮现在脑海的是我们几个孩子鼓着小腮帮子冲着炉子灶膛使劲吹的情景,还有挂着煤灰像小花猫一样的脏脸蛋。当然,这些实情我要等女儿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再告诉她。
听我讲的都是体校小朋友如何能干的事例,女儿的小脸上露出羡慕的神情。
一看时机差不多了,我赶紧趁热打铁给女儿讲苦与甜之间的关系:“外表看起来妈妈小时候比别的小朋友过得苦,可也正是因为妈妈吃过那些苦,才能比别的小朋友更能干,现在才能过的好呀!没有苦,哪有甜?”带着一脸的自豪,我告诉女儿自己对苦与甜的理解,是希望女儿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迎接挑战不娇气
自从给女儿讲了自己小时候在体校独立生活的经历之后,小丫头再也没有用“白费力气”这四个字来描述她认为不值得挑战的事情了。虽然,这之后女儿仍然不那么喜欢下棋,至少从来不主动找我这个冠军妈妈来挑战一局。对此,我的心中倒也释然,女儿的兴趣爱好完全尊重她自己的选择,何苦非要逼着小家伙干她自己不热衷的事情呢。其实,从道理上讲,女儿的话或许一点都没错——任凭她怎样努力学棋,都很难在下棋这件事上打败妈妈,最终实现成为世界冠军的目标。冠军只有一个,除了高超的棋艺水平之外,还需要很多综合条件,甚至还包含不可预知的运气因素。
小孩子娇气、喜欢讨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纠正过来的,零零散散地把女儿这几年不同时期的话记录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家里人总提醒我不要娇气,令我有点不服气!”“与周围的小朋友比,我不仅一点也不娇气,老师还总表扬我懂事呢。”“我承认自己有时候偷懒,见到难题就想绕过去。”“妈妈告诉我好逸恶劳的孩子没出息,以后我也要学会迎接挑战,不能总想着什么事情好玩,什么事情舒服,专挑容易的事情做。”……
孩子在一天天进步,也许等到突然有一天,小家伙变得很独立,不再黏人的时候,大人反而不适应了呢。不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