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热播影视社会热门话题孩子家庭事业女性 |
《夫妻那些事》——
和孩子有关的幸福与纠结?
生不生孩子,有那么纠结吗?
女性OR母亲,哪个称呼更美?
它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文/小编
被称为2012年造人计划的连续剧《夫妻那些事》已经在湖南卫视独家播放完毕。这是一部围绕孩子展开的现代都市剧,将现代人关于爱情,婚姻,责任,家庭,事业,孩子等的种种思考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妈妈宝宝》作为母婴行业的品牌媒体,面对和我们杂志息息相关的这些热门话题和社会现象,我们有责任和大家一起来梳理和分析,以期给予大家最需要的指导和关怀。
连续剧中的80后成长轨迹
近几年闪婚、裸婚、逃婚、蜗居等一系列和现代年轻人婚姻生活有关的话题逐一成为大家的热议,显然,《夫妻那些事》是继此之后的续集。可以说曾经作为跨世纪一代的80后绝大多数人正经历的成长轨迹就是在《我的青春谁做主》的高呼中《奋斗》着进入《裸婚时代》,然后《闪婚》并《蜗居》甚至过起《双城生活》,这个过程让我们由校园彻底走入了家庭。蓦然回首《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已经变成了《北京爱情故事》,追寻爱情的圣洁之心还在,只是和爱情有关的场景已经彻底不同。接下来就要上演以造人计划为主题的《夫妻那些事》。由此,生活的大幕才真正揭开:要不要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个婚姻是否适合生孩子,要事业还是要孩子?真的《生升两难》吗?下面,我们将在这部连续剧的启发下探讨一下孩子到底和什么有关。但愿我们未来的生活不是《家的N次方》,因为我们的爱情信仰一直都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孩子VS事业
林君是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为了事业上更上一层楼,她把生孩子的计划由30岁推迟到了36岁,转眼36岁到了,在公婆的恳求下她依然没有答应40岁去生孩子,因为她觉得事业比孩子重要,她也相信现代医学的发达能帮助她成为高龄妈妈。我们且不去讨论孩子和事业谁更重要,因为不同的情况和年龄阶段我们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就多数人来看,孩子和事业都是重要的。说到底这并不是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什么年龄更适合生孩子的问题。
医学角度:最佳生育年龄
优生是每个父母和社会共同的愿望,和优生相关的因素很多,从生理医学角度来看,一般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3~30岁之间为最佳时期,男性为30~35岁,女性最好不超过30岁,男性不超过35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卵细胞也会衰老,卵子染色体衰退,一些遗传疾病发生的机会随之增加。同样,父亲的年龄也不能过大。男子年龄过大,精子的活力会减退,胎儿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亦会相对增大,如精子异常,受孕后容易发生流产、早产和婴儿先天畸形,还会发生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耳聋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当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个人体质的不同,这些危险性可能会得到控制,但这并不能说明高龄产妇就是绝对安全的。生命毕竟也有自身的规律,当远离生命周期的规律性太远,那从绝大多数人的角度来讲可能潜在的危险性会更大,孩子的质量可能就会降低。所以,什么年龄生孩子应该要遵循夫妻双方身体的实际状况,因人而异,不要一味地觉得发达的医学会让高龄产妇很安全,也不要过分担心高龄产妇会很危险。
生孩子对事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孕期的各种不适和生理的变化,法定的产假,孩子出生后手忙脚乱的照顾和各种担心……至少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会分散母亲的一部分精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生孩子的确会对事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的大小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不能将这种负面影响彻底消灭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将它减小。或许就如《夫妻那些事》中的斯思一样,生孩子可能让我们完全丧志一次事业成功的机会,但是在孩子和事业之间到底该如何选择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考虑的,倘若如斯思一样去选择事业就意味着一条生命的夭折,在生命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慎重。
之所以像斯思一样有些人选择流产而去拼事业,这当然和我们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女性对事业和自我价值的客观追求有关,但主观上,我们是否有自己做的不当的地方呢?是不是我们内心已经认定孩子就是我们事业的绊脚石?是不是我们将孩子给事业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夸大了?如果在以前,小编或许更支持斯思的选择,但是自从在《妈妈宝宝》这个平台上和更多的妈妈接触以后,小编会觉得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我很理解斯思,也很心疼这样的女性;但是作为生命赋予女性能够成为母亲的荣幸和责任,我可能更理解斯思但并不支持她的做法。
是谁说生升两难?涵涵是小编大学四年的舍友,是一个可爱十足的南方小姑娘,曾经我们在宿舍的夜话时间讨论过“我们宿舍会是谁先结婚”,答案我们都不记得了,但是答案绝对不是涵涵,因为我们都觉得她自己更是一个孩子。她也曾开玩笑地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毕业后不用工作。但事实上,毕业快5年了,她却是我们宿舍唯一已经做母亲的人。毕业后的她去深圳一个大型港资企业做文秘工作,中途奉子成婚,产假结束顺利升任总经理助理。如今事业持续上升儿子健康成长的她,已经很让我们惊喜和高兴了,但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这对父母却打算明年再添一丁,或许您要问她是不是富二代?答案不仅不是而且她现在还在深圳租房。但这毫不影响她的育儿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羡煞旁人。这份幸福只因为她工作上的足够用心和努力,生活上足够淡定的珍惜。
人性化安排好孩子和事业的关系
其实,事业和孩子的关系很简单,或许都是我们想得太复杂,是我们太用心去“计划”着生活。如果我们放轻松生活的心态,根据自己和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就会发现,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孩子不仅不是我们事业的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和加油站。不信,就去看看本期海外育儿的《母亲节给孩子的一封信》吧!
微博热议:多大年龄生的孩子
摩羯丁丁糖:我26岁生的宝宝,不过身边同龄人都在玩的时候我却要在家带孩子了。
amy-乐活生活每一天:我今年34岁了,也是因为当初各种条件不成熟,没敢要。
JING在京都:当连自己都疲于奔命的时候,拿什么来给宝宝幸福呢!现在连结婚的打算都没有。。
火车头妈妈:30岁前生了2个,大女儿半岁时我过25岁生日,现在开家长会时我最年轻,其他妈妈老的都快50了!冲这个我就觉得早生孩子好。
木木沐木:我打算30吧。
孩子VS婚姻
婚姻法:生孩子的决策权在谁手中
但是,男人也有生育的愿望和权力,那怎么办呢?
按法理,生育权是一种人格权,有绝对性、独立性,它不同于身份权,因而妻子终止妊娠是在行使自己的人格权。据此有专家认为,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要高于夫妻之间的知情权和身份权。如果女性不能支配自己身体、没有拒绝生育的权利,就有成为生育工具的可能。应该同意,在保护女性避免沦为生育工具上,新司法解释有积极意义。
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婚姻法》也明确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没有互相尊重对方生育权的义务呢?如果在婚姻法律关系中,无论男方或女方,都应该履行夫妻间的义务(包括维护对方生育权的义务),那么,妻子擅自堕胎会不会侵犯丈夫的生育权呢?看来这个问题还是无解。
在小编看来,或许这是一个原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法律层面,还包括很多人性的实际问题在里面。这是一个平等和强调人权的社会,生孩子也一样,没有谁能独揽大权,应该一家人认真平静地综合各种因素来慎重决定一个生命降临的时间。
孩子和婚姻的关系
1.孩子是婚姻的脐带?很多人为了维系婚姻而生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成了婚姻的纽带,虽然我们并不赞成这样的出发点,但是这种情况下的结果也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孩子而婚姻得到了幸福,对此,我们庆幸和祝福;而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孩子的到来并没有改变难以维系的婚姻,反而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的家庭中。对此,有的人离婚,孩子就此生活在一个单亲的环境中;而有的人为了孩子僵持着已经没有生命的婚姻,这时孩子成为了婚姻的终结者,因为父母就此无法开启下一段婚姻或生活。我们不想也不能分清种种婚姻关系的对错和对孩子的各种影响,但是,希望每一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这一点不可否认。
2孩子是婚姻的牺牲品?那依因为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而让孩子流产,如她一样,现实生活中由于对婚姻不满意而坚决不要孩子的有很多。这种情况下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坚决不要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这或许是庆幸的,因为这还算不上真正的牺牲;而另一种情况则是那依这样的,不小心有了却选择流产,从法律的角度女性有这样的权力,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我们却并不应该或者说不忍心提倡,这是一种生命的代价,是因婚姻或其他因素带来的牺牲。我想,没有什么代价比生命的代价更巨大和无可挽回了。
孩子VS女性自我
我们都明白,女性不应该成为生育的机器和家庭的老妈子,而应是平等受尊敬的女主人,对此《婚姻法》也有相关条例来保护女性这方面的权力: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而不再是古代女随夫姓,以没有自己名字的夫姓氏代称);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但是剧中的安娜却因为享受不到这样的权力而在服完生育机器和老妈子的“义务”后被丈夫绝情地抛弃。她也是建筑设计的高材生,因为婚姻而选择了在家生孩子做家务而放弃了工作。就我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培养一个大学生是需要家庭很多付出和社会很多投入的,从社会资源来说,这或许有一定的浪费。
要不要做全职妈妈
站在我们《妈妈宝宝》的角度来讲,安娜让我们重新思考“要不要做全职妈妈”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读者向我们咨询要不要做全职妈妈,怎样做全职妈妈,做了几年全职妈妈后该怎么办……这方面的问题。对此,小编认为全职妈妈不是不可以做重点是应该怎样做。
首先,可以做全职妈妈。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需要我们做全职妈妈时,我们可以淡定地选择成为一个快乐的全职妈妈。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爸爸也可以选择当全职爸爸,不一定非要妈妈全职在家,我们的很多读者就是全职爸爸或妈妈。全职在家,我们唯一的损失就是没有了工作,但是别的方面却可以得到更多,比如难得的亲子时间,更好的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全职在家就当送给孩子的幼年或出生的礼物了。当然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工作者,在选择全职之前也要提前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好。
其次,全职的时间要把握好。时间可长可短,但是不要把全职当成事业的终结。一般等到孩子可以上幼儿园了就最好结束全职生活,因为作为现代女性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母亲,妻子等家庭身份,我们更是社会的半边天,我们要去实现作为个体的自我和事业等其他价值。
再次,全职的生活要安排好。很多人潜意思地以为全职在家就是围着孩子和丈夫转,就是在奶瓶、尿布、厨房间不可分身。一定是穿着睡衣,凌乱着头发,从不化妆,甚至懒得洗脸,因为不时苦闹的孩子让我们没有时间照镜子,真的吗?事实真的如此还是我们太忽略了自己而只记得母亲和妻子的奉献形象?我们《妈妈宝宝》的好几位资深专栏作家曾经都全职在家,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全职的日子可以学习茶艺、学习书法、学习化妆、记录育儿日记并发展成作家、美食家、摄影家等,重新了解自己思考未来……其实,全职在家的日子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孩子让我们学会了重新感受生命和思考生活,我们享受着以前上班时无暇实现的梦想,规划着更加成熟、更适合自己的未来。全职并没有终结我们的事业和孩子以外的丰富生活,只是暂时中断了工作,如果这也算一种失去,那也没什么可以焦虑的,最坏的结果就是重新出发,最大的损失就是要比别人更努力。如此而来,我们足以淡定。当然我们不提倡也不反对全职,因为全职本身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对全职的认知。
孩子VS爱情和责任
剧中的小梅虽然并不是主角,但也清楚地给我们展现了和孩子有关的另一种社会现象——非婚生子女。《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虽然在法律上非婚生子女是平等的,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和婚生子女一样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心理上的关怀和爱,那么,对非婚生子女来说,他们的降生本身或许就注定了不公平。没有完整家庭的不公平,不能天天共同享受母爱和父爱的不公平……每一个未成年人都享受父母抚养的权力,所以,处于对孩子最基本的保护考虑,父母之间有没有爱情和婚姻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不能没有爱的责任和抚养的义务。
TIPS:非婚生子女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多元化,非婚生子女的数量在增加,虽然法律规定了非婚生子女享受平等的权力,但是在细则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的准正与认领制度,而且在户口方面有诸多限制,很多因素都不利于非婚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孩子VS生活
无论孩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孩子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丁克家庭,孩子也是作为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当你老了,在养老院照顾你的是别人的孩子。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考虑生不生孩子或者什么时候怎么生孩子,还不如说我们是在选择怎样的生活,我们对生活有怎样的认知。很多平凡的人享受柴米油盐天伦之乐的生活会告诉我们最简单甚至看似有点俗、有点单调的幸福;很多成功人士的育儿经验也告诉我们,在事业如日中天的光环背后,他们灿烂的笑容中也融化着作为一个母亲或父亲的平凡。所以,生活和孩子无关,只和我们生活的心态有关,放松心态,不再那么焦虑和纠结,什么就都不是事儿。
孩子VS生命
我国每年的流产状况
上面的每一个数据都代表一个生命的数量和一份生命的质量。孩子就是生命。作为孩子他无法选择自己开始的方式,但是一旦开始,请父母以生命的名义,慎重地对待他们的未来。我们无法杜绝一些事情,但我们希望被抛弃的孩子越来越少,没流掉的孩子越来越少,被拐骗和杀害的孩子越来越少,出生的孩子健康程度越来越高……请尊重生命,才能享受生活,实现和谐。这是每个妈妈的希望,也是我们对妈妈宝宝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