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宝宝一个成长的“部落”

(2012-02-27 14:44:28)
标签:

群体教育

分类: 幼儿心理

 

给宝宝一个成长的“部落”

/Irene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5岁,英文很好,发音根基扎实,阅读大约有美国小学三年级的水平。这位朋友分享她的经验:让孩子从2岁就开始学英文,每天都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这个孩子4岁开始上幼儿园,仍然坚持每周两次的英文家教,而且孩子用中文沟通也不成问题,简单的日文会话也可以,一点都没有语言混淆的情况,从小就展现了惊人的语言天赋。

 

                     给宝宝一个成长的“部落”

 

善用群体力量,成效事半功倍

    其实专家早已证明,孩子7岁以前日常练习的语言都有可能成为母语。以这个孩子的语言进展来看,他将来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就有3种。而且这个孩子的弟弟在语言方面也令人刮目相看,才4岁就可以轻松阅读美国小学一年级程度的课外读物。

   不过,我这位朋友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可不是一般的多。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种语言的课程之外,她还会定时选购一些优秀的中文图书,睡前念给孩子听;也会在假日安排很多户外活动,让孩子的生活不只有学习。例如整个家庭成员会四处游玩:各种游乐场,动物园,科技馆等;或是到乡下寻找昆虫,爸爸还会教导孩子用木棍抓蝉,抓到蝉的那一刻要先闪开,因为蝉受到惊吓会先尿尿等实战经验……

这对朋友还介绍经验说,不分你的孩子,我的孩子,运用家族的群体力量,一同带大一群年龄不同的孩子。借助彼此的经验交流,在遇到问题时不但可以相互帮助,增加外援的力量,而且还能分享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经验,让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家族友人协助,成为家长后援

    许多工作忙碌的家长很难做到的就是陪伴孩子,更不用说陪读了,而朋友则利用周围的力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尽可能地为孩子安排许多群体活动,制造实际的人际互动机会。这样,孩子不仅在无形中积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也能让他们的成长避免很多不文明或不科学的习惯。

    事实上,这种教养方法和理念已经回归到古老智慧的“部落学习法”。非洲有句谚语:孩子的成长需要整个部落一起来抚养,这种教养方法在管教对象增多的同时,寻求协助和情绪抒发的渠道也增多了。

    但是看看目前的社会状况,许多家庭逐渐走向”孤岛化”,与亲戚友人之间的互动机会少之又少,这一点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认识到的,也没有多少父母会想到互相教导对方的孩子;最多也就是因为孩子一起补习功课而变成朋友,偶尔聚聚。如果其中一方的孩子不再补习了,很可能就此断了联系;或者孩子在一个班级时会来往多一些,而不在一个班级了也就慢慢没有了来往。

    再加上社会与人口结构的改变,小家庭增多,孩子又生得少,如果和亲戚朋友的互动较少,就减少了孩子之间直接学习交流的经验;又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拼命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接触,这种消极防范的教育理念减少了孩子和外界事物接触的机会,也就不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实际锻炼,其实在安全问题上我们不能一味地教育孩子躲避,更应该让孩子懂得如何积极自我保护。

就我自己而言,则采取“暗号法”:偶尔托朋友接送孩子时,孩子只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我打电话求证即可,完全不必担心。因此我认为,与其责怪现在的新新人类从小就沉溺于商店和网络购物中无法自拔,倒不如教他们善用这些事物所带来的便利。

 

部落式学习法  现代最新潮流

    前阵子某周刊有一篇关于“精英部落”的报道,让我感触很多。文中提到了分别利用家族、朋友、邻居、学校等“4大现代部落”的力量来教养孩子,并提出了4种建构家庭人脉的方式,分别是:

部落1:家族

这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但这需要有很多条件的配合,前文我所提到的朋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在家庭结构薄弱化的社会里,执行上的确较困难。但我认为这里指的“家族”不一定是大家族,其实只要有心,两个小家庭就可以成为相互协助的“部落”。

部落2:朋友

这是指和好友“易子而教”。多和好友的家庭聚餐或郊游,让彼此的孩子在一起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一起玩乐;有时父母的话不够有影响力或者言辞过重时,孩子听不进去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甚至产生矛盾,此时也可以让朋友代为开导。

部落3:邻居

这一种是指住在优质社区(主要指比较安全的社区,其次这个社区里的居民各方面整体素质相对较高)里,和邻居一起教养孩子。在教养孩子方面,很多社区里都有卧虎藏龙似的家长,如果能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不但能提供孩子日常活动的场所,更能增进父母之间的交流,分享成功的育儿经验。或是寻找志同道合的家长们共同组织社团,也是一种替代邻里部落的方式。

部落4:学校

除了现成的“学校部落”和家长会以外,家长还可以借助学校机会在相互认识熟悉以后,自行组织读书会,参观博物馆,露营,登山等亲子活动,静态交流活动加上动态的户外运动学习,不但可以享受亲子共游的乐趣,家长之间也借助这难得的机会相互交流经验,更好的养育宝宝。

 

如何提供更多的“部落式”机会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部落式”教育方式和环境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快乐成长,爸爸妈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宝宝渐渐地由局限于家庭内的“孤独化”走到外面,走向“部落”:

1. 提供多元环境

个人能力发展越好,社交能力就越强。但是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家庭内的环境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因此,为了让孩子能更成功地走出家门,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布置一个多元化环境,如涂鸦墙、益智空间或游戏室等,让孩子的家庭活动空间不局限于客厅和卧室,这样不但能让孩子的生活增加一点变化,也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事物,为见识外面的广阔世界做心理准备

2积累社交经验

一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谁都需要适应,更何况是幼儿,所以在“走出去”之前,可以先“请进来”,即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或亲戚朋友的小孩到家中来作客,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交经验,也可以帮助孩子早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3. 多到户外走走

在孩子融入“部落”之前,可以先做“部落”外的旁观者,平时多带孩子出去走动,即便只是带孩子出去看别人玩,对孩子同样会有帮助。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孩子会通过观察外界而了解自己。当孩子的眼界越宽,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就更快,当真正走进一个“部落”也就能更好的融入其中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多样性的,要培养他们的品格、教导待人接物的处世道理,甚至预防日后偏差行为的产生,这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多重配合。若懂得善用“现代部落”的力量,相信更能发挥“教学相长”的功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