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你残忍?还是我残忍?

(2010-12-16 09:25: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幼儿心理

 
 怎样才能透过良好有效的亲子互动,建立亲子共同的心灵成长呢?专家陈禾将会为您提供建议,告诉您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什么是有益的,什么又是有害的,帮助您给宝宝一片健康发展的天空!
 如果您有什么亲子互动方面的问题,可以发送邮件至
tantk03@163.net,我们的专家将为您提供免费而专业的解答!
 是你残忍?还是我残忍?


 
 “关爱孩子”是每个妈妈的本能。不少妈妈对孩子百般呵护,她们都是“慈母”。
 “慈母”当然爱孩子,而且是“一切都为了爱”。为了孩子,自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金钱、面子、时间和个人利益。


 先说一个故事。两位妈妈,乘假日带孩子出外游玩。两个孩子争着去放风筝,女孩用力一扯,风筝破了,男孩很生气,一巴掌就扫过去,女孩立刻哭了。这时,男孩的妈妈脸色一变,就像触电一样从座位上弹起来,女孩的妈妈连忙把她拉住。男孩的妈妈急得脱口而出:“你真残忍!”女孩的妈妈却笑着说:“你才残忍!”
 到底谁“残忍”呢?男孩的妈妈说:“你眼看着孩子被打,哭了,身为母亲,不去呵护,还阻止我去干预,这不是很残忍吗?”
 女孩的妈妈却说:“孩子争吵算什么?被打一下,也没受伤,为什么不让他们去自己解决呢?”
 两位妈妈这时望向孩子,只见他们一同跑过来,说:“妈妈,风筝破了,你能把它做好吗?”
 
爱孩子,就要关心孩子的未来
 女孩的妈妈对“爱孩子”的理解是: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习与人相处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以后能独立生活,所以要提供她面对困难、亲自解决难题的空间。相反,对孩子太多干预,替他安排一切,帮他解决一切难题,这样一来,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将来怎能做事,怎能生活呢?所以对于孩子,过度表达慈爱并非真爱,而是“残忍”。
 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孩子们在一起,争争吵吵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很快就会自己解决。孩子们就在这种争争吵吵、哭哭笑笑的历练中不断成长,学会了处事和做人。
 有些妈妈可能要质疑我的说法,认为“这不是抛开孩子不管吗?在孩子有困难的时候,让他失去依靠,让他感到孤立无助,哪个妈妈忍心啊?”
 这就是上面两位妈妈的争论:谁才是“真残忍”的问题了。为什么呢?让孩子在发生困难的时候,立刻感到“失去依靠”、“孤立无助”,不正是身为妈妈的你造成的吗?不培养孩子养成面对困难,独立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他习惯了“依靠”,习惯了“被保护”,将来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妈妈这根“支柱”,立刻陷入“孤立无助”,没有了解决问题、自我保护的能力,你教他怎么办?这种不顾及孩子未来发展的“爱”,不就是“害”吗?
 美国人给这类“真残忍”的妈妈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直升机妈妈”。因为这类妈妈就像坐在一架直升机上,一直在孩子的头上盘旋,只要看到孩子发生什么事,就立刻空降在他面前,替他解决一切困难。这些直升机妈妈怕孩子受累受苦,怕孩子吃亏上当,所以总是抢在第一时间来替他排忧解难。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当前是无忧无难了,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台湾人给这类孩子也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草莓一族”。新鲜的草莓,嫣红可爱,但一磕碰就皮伤肉烂,惨不忍睹。
 当然,这里不只是贯彻教育理念的问题,还有个保护孩子和教育技巧的运用问题。
 
做孩子的保护人,也做孩子的咨询师
 家长当然是孩子的“保护人”,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保护应该有个“尺度”,更多的时候,他应该是孩子生活上的“咨询师”。
 “咨询师”就是“顾问”,他的责任是给咨询人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协助他掌握真相,进一步引导他思考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进行方式和可能得到的结果,让他思考出最具备条件的、有效和可行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制定出最佳的行动方案。用在孩子身上,具体的做法就是:


 第1步:通过和孩子的沟通,掌握问题真相。
 掌握问题真相并不容易。如果家长平日和孩子的互动少,沟通不良,这时可能就会陷入“误判”,或者是因孩子的“片面之词”而激动,给孩子作出不适当的指示;或者是断然否定孩子的叙述,不能进一步体会他的感受,因而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陷于孤立无助。“挖掘”问题真相要依靠“同理心”,在自然平和的亲子交谈中去体验孩子的感受,才能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
 第2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处理办法。
 这也是一个大难题。一般“护犊心切”的家长,往往会因为过度关切而紧张,没经过全盘考虑就插手孩子的事务,使事情越闹越大,越搞越复杂,造成的后果却必须由孩子承受,这也是“爱之反而害之”的成因。我认为家长这时应该谨记下列3个原则:
 ① 如果只是孩子之间的争吵,没有涉及肢体伤害的话,就采取“轻”、“缓”策略,引导孩子如何自己处理。“自己处理”不等于“不管”,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在没有到达“不出手不行”的时候,要放得开,忍得住,静观孩子的互动;
 ② 如果已经造成身体的伤害,甚至孩子的安全(包括身体、心理和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就应采取“重”、“急”策略,先安抚孩子,然后找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咨询——注意:是咨询,不是投诉,其结果是请老师协助解决;
 ③ 如果问题已经涉及对方家长,这就是既“重”且“急”了。虽然如此,为了孩子的处境,家长依然不能冲动,先找老师讨论,请老师出面协调,将问题一一澄清,寻求彼此谅解,最终达致“双赢”。
 
 我特别强调“双赢”,为什么?孩子的生活世界不该是“你死我活”或拉帮结派抢占地盘的世界。自己当然不愿意吃亏,也不能让孩子在委曲求全的日子中生活与成长。但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培养孩子“得理不饶人”或凌驾他人、强悍对人的处世态度。成人世界可能需要强势斗争,那是既成的现实所造成,但如果让孩子养成“柿子拣软的捏”的生活信念,他以后的社会关系将越来越恶劣,很难与人相处,最后陷入“孤立无援”的结局。
 那么“双赢”究竟有无可能?孩子的“优越感”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自幼教育、本身的生活作风及处事态度等言传身教养成的。反过来,处事委曲求全,自卑而不自信,也是父母自幼教育及言传身教形成的。要实行“双赢”的教养策略,先得搬掉“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头“拦路虎”。那么,解铃还需系铃人,家长要从自身的改变做起,不然就无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成长教育.
 
 
专家简介:
 陈禾,亲子教育专家、应用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个人博客:陈禾亲子教育研究室http://blog.sina.com.cn/chenheqinzi;新浪微博:“亲子俱乐部”微群群主http://t.house.sina.com.cn/g/3882;电子邮箱:tantk03@163.ne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