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季宝宝进补法则

(2010-11-29 15:43:18)
标签:

育儿

分类: 生活照顾

冬季宝宝进补法则

                                                                               文/刘遂谦   

冬季宝宝进补法则


     一场秋雨一场寒,冬天很快就要到了。家有“体弱宝宝”的妈妈们,此刻多半已经开始琢磨着在冬季到来之前赶紧给宝宝“补一补”。增强体质、加强免疫本是件好事,可是如果因为急于求成而盲目进补,反而有可能事与愿违。建议心急的妈妈们最好先了解宝宝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再针对自家宝宝的体质,有的放矢地调整。
 
贴合中国居民膳食要求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宝宝,饮食原则都不能偏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的要求,特别是以下几方面:


 多样——全面摄入各种食物
     无论春夏秋冬、冷暖干湿,各年龄段宝宝的饮食都需多样化。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按照老百姓熟悉的食物进行分类,粮谷类、薯类、蔬菜、豆制品、水果、蛋类、畜禽肉、水产类以及乳类食物都是宝宝安度寒冬的基础保障,缺少任何一类都会给宝宝的健康埋下不良隐患。


 均衡——正确搭配食物种类
     在保障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均衡搭配能够大大增强食物在强化抵抗力方面的效力。老辈们往往从立秋开始就忙着给宝宝“贴膘”,不仅侧重肉类和油脂类食物的添加,给宝宝的饭量也加“砝码”。这样操作往往适得其反,一方面使得宝宝严重缺乏某类营养素,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营养素的摄入量大大超标,给宝宝的身体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正确的做法是:以平衡膳食宝塔为参考标准,在同类食物中变换选择、排列组合,不让某一种或几种食物永远占据宝宝的餐碗。例如:午餐已经给宝宝吃了不少鱼虾或禽畜肉类,晚餐就应以素菜为主;上午已经给宝宝吃了奶酪,下午就应选用适量水果作加餐;早餐时宝宝已经完成了一个鸡蛋羹的任务,午餐或晚餐就可以安排些红色肉类,而不是再次给宝宝大量吃炒鸡蛋、卤蛋等蛋类食物。


 合理——基于个体恰当调理
     户外活动较多的宝宝,低温环境会导致其对热量、氧气以及某些营养素如碘、铁的需求量增加;户外活动较少的宝宝,日光照射的减少会造成体内维生素D的相对不足,空气干燥所造成的体液蒸发会让细胞的“工作能力”下降,气候寒冷所引发的毛细血管的收缩会使得呼吸道纤毛运动减慢、给致病细菌或病毒以可乘之机……因此,“进补”是冬季宝宝饮食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不过,进补不等于一味采用大鱼大肉或高汤“温补”,“温补”过度会增加“积食”的发生,进而影响消化功能,造成抵抗力下降。“合理选择、有节有制”才是加强营养的真道理。


 饮水——干冷环境水量渐增
    冬季干燥多风,身体对水分的需求增加。适度增加炖煮的汤羹类食品,有助于给宝宝补充水分;当然,白水的摄入量不可因此而减少。宝宝身体及口唇皮肤的湿润程度、小便的次数、小便量的多少及颜色的深浅,都是妈妈们判断宝宝是否摄入充足水分的“指示剂”。
 
冬季宝宝需要增加的营养物质
 热量
 寒冷的季节自然需要充足的热量,以应对机体产热能力的增加,帮助抵御低温、维持体重或保证体重增加。
 热量的最佳来源——富含淀粉的食物 包括以各种米、面为主的粮谷类食物(首选),以及红薯、芋头、土豆、藕等根茎类食物(辅助)。


 热量的另一重要来源——富含脂肪的食物 每1克脂肪能够产生9千卡的热量,且足够的皮下脂肪还能够帮助御寒。少量增加烹调油的用量以及核桃、杏仁、芝麻等坚果的摄入有利于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增加热量及体脂肪的储存。(小提醒:少量增加,否则容易让宝宝有消化不良和发胖的危险。)

 矿物质
 碘元素 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素能够促进身体产热,增强御寒能力。冬天,寒冷会刺激人体增加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从而加速对碘元素的消耗。给宝宝适当多吃一点儿含碘丰富的食品,可以帮助他们补充碘元素、增强抗寒能力。

 明星食物:含碘盐(1岁以内宝宝勿用)、海带、紫菜、海白菜、海鱼、海虾、海产蟹贝等。


 铁元素 红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担负运输和代谢氧分子的重任。宝宝摄入的各种食物都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去“燃烧”它们,以助产生热量。冬天,要想宝宝体内的氧气能够充分有效地“被动员”,妈妈需要给宝宝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
 明星食物:动物肝脏、红色肉类(猪、牛、羊肉)、动物血、鸡肉、鱼、黑木耳、大枣、红豆、黑芝麻、铁酱油等。其中,动物来源的铁元素吸收率远远高于植物铁。


 维生素
 维生素B1和B2 人体的氧化代谢速度会因寒冷而加快,维生素B1和B2在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消耗量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因此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应成为宝宝冬季餐桌上的重点。
 明星食物:瘦肉、粗粮、动物内脏、花生、坚果、蛋、奶、大豆等。


 维生素D 冬季日照时间短、户外活动量少、紫外线不足,宝宝往往不能通过晒太阳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来帮助钙元素的正常代谢和沉积。因此,鱼肝油以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在冬季显得尤为重要。
 明星食物:黄油、蛋黄、海产鱼等。


 维生素A & 胡萝卜素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及病毒性腹泻的高发季节。维生素A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加强宝宝呼吸道和肠道黏膜抗感染能力的强大作用。如果宝宝未规律服用鱼肝油,那么动物肝和蛋类的食用次数就应相应增加。此外,β胡萝卜素可以部分转化成维生素A且自身亦具抗氧化功能,对于不喜欢动物肝的宝宝,含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是不错的选择。
 明星食物:动物肝、蛋类、胡萝卜、南瓜、红心甜薯、菠菜、橘子、番茄、木瓜等。


 维生素E 干冷的气候条件下,宝宝容易出现肌肤干痒问题。维生素E的抗氧化能力强大,可保护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过氧化的发成,帮助细胞膜锁住水分并增强防御能力。
 明星食物:蛋黄,奶制品,小麦胚芽,花生,芝麻,杏仁、核桃等坚果以及各种植物油。


 维生素C 著名的抗氧化剂,能增强宝宝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保护血管的健康。
 明星食物:新鲜果蔬等。


 膳食纤维
 对于保障宝宝的肠道健康、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增强冬季免疫非常重要。
 明星食物:杂粮、杂豆、蔬菜、水果、坚果、菌藻类等。
 
给宝宝放心“进补”应注意
 每天保证1次红色瘦肉,每周保证1~2次的动物肝,既能保障铁元素的摄入,又能补充前面提到的几种重点维生素。


 “贴膘”容易“甩膘”难,切忌顿顿猛补鱼和肉,建议一顿荤一顿素、且荤素搭配。否则,高蛋白或高脂肪的食物不仅会“瘫”在宝宝娇嫩的胃里,还会给肠、肝、肾都带来额外的负担。


 花生、芝麻、核桃、杏仁等油料作物或坚果可以帮助宝宝强化亚麻酸、维生素E和锌元素。如果宝宝还不会咀嚼,就把它们磨成粉加在米粉或粥中,再或者制成芝麻酱、花生酱等,做成松软好吃的面食。


 1岁以内的宝宝,只要注重富含淀粉的食物、富铁食物、水的补充,并适量添加植物油或坚果、芝麻类即可,不要急于进补。


 1~2岁的宝宝咀嚼能力有限,清淡口味的食物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蔬菜的兴趣。蔬菜种类以含无机盐和热量丰富的根茎类菜如胡萝卜、土豆、山药、红薯、藕、萝卜等,以及深绿色叶菜如油麦菜、油菜和红橙色蔬菜如南瓜、彩椒等为佳。


 培养冬季蔬菜宝宝的小窍门:改善烹调方法,增加素馅小馄饨、素饺子,用去油清高汤给蒸、炒过的蔬菜勾芡,蒸蔬菜蛋羹,蒸/炒蔬菜饭等。
 零食减量,运动增加,不食冷饮,水果有量。
 
 《妈妈宝宝》小提示:
 宝宝吃饭差、精神弱时,可以适当服用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复合维生素制剂,但不要每天补充。请时刻牢记:食物,是最佳的保健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