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建遗迹迁建情况汇总

扬州建国初期,着力打造瘦西湖风景区,改革开放后,整合修缮各处古建筑群,将城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异地拆建保护。本文汇总了扬州自民国至现在的古建迁建情况,由于公众号不能更新内容,故而会在博客里持续更新搜集到的古建异地迁建信息,也欢迎大家提供新的迁建信息,并对信息错误之处进行指正。
1. 瘦西湖熊园,1931年拆自旧城皇宫,后逐步拆除。熊园为民国间乡绅倡立,专门用于纪念烈士熊成基。旧城皇宫是原巡盐御史衙门,晚清开始供奉皇帝牌位,民间称之为皇宫。
2. 大明寺山门殿石狮,原系万寿重宁寺之物,小金山石狮,原系北来观音寺之物。1949年(一说1953年10月之前)两对石狮由重宁寺和北来寺分别迁至渡江桥,其中重宁寺石狮被撞沉入河中,1961年打捞出水移至大明寺,北来寺石狮被移至小金山。今新华中学石狮,来自原旧城皇宫(巡盐御史衙门)。
3.1950年,原南河下苏北人民大会堂,(即渡江电影院)和干校宿舍,来自原扬州城隍庙。
民国小金山,寺额“湖心律寺”,鱼妖供图
3. 瘦西湖小金山花石纲盆景,1953年从东圈门壶园移来。壶园主人何廉舫原为江西吉安知府,太平天国攻破吉安府时,何不在城内。何虽幸免于难,但一家八口皆蒙难,即便如此惨况,何依旧遭到朝廷削职。由于受恩师曾国藩照顾,何寓居东圈门壶园业盐。曾文正每至扬州,必诗酒流连于壶园,竟日而罢。一日曾国藩大寿,众人于南河下湖南会馆设宴,但见楹联曰“前舞后歌此邦三至,出将入相当代一人”,曾国藩见之扶髯,笑而不语,此联座中何太守手笔也。后壶园一分为二,东部卖与礼部尚书祁寯藻之孙、卞宝第之婿祁有蒙。园中原有宣和花石纲,有山有池,稍加点缀,则一派湖上园林风情。瘦西湖小金山原为关帝庙,也叫湖心律寺,原本寺前无桥,只有一道石阶。1957年(一说1977年)拆除关帝庙天王殿,改建成小金山月洞门。除此之外,扬州还有一块同时期的花石纲遗物,原藏于大流芳巷八咏园,1976年地震被埋于地下。
绿荫馆前的“小蓬壶”
4. 瘦西湖小金山之“绿荫馆”前有一清初青石方壶,系1953年从南河下棣园移来。
5.瘦西湖五亭桥,1953年重修,亭柱间增设花岗岩条石坐栏,1954年为桥顶铺设黄色琉璃瓦,琉璃瓦来自皇宫(潘宝明《扬州康乾南巡遗迹探访》)。
1956年4月28日在扬州孔庙举行了中共扬州一代会,并在孔庙尊经阁摄影留念,大慕供图
叶园六角亭,斗拱木构件来自府学,景熙供图
叶园六角亭斗拱及藻井,景熙供图
6. 瘦西湖叶园友谊厅东南“六角亭”,1955年利用孔庙的木柱及斗拱建造。扬州孔庙建筑群即今文昌阁到政协大院一带。孔庙建筑经兵燹及历史原因,仅余文昌阁存世。目前根据原孔庙尊经阁旧照以及六角亭的始建年代推测,建国后直至1956年4月28日,孔庙建筑群仍有部分保存完好,如此看来孔庙建筑是建国后逐步拆除的。
7. 瘦西湖长堤春柳“方亭”,原在堤岸西边,1956年移至今址。方亭的匾额则是有“父子传胪”之称的金粟山房陈氏后裔所题。
8.史公祠前小桥,始建于1957年9月,桥梁石板来自于原琼花观牌坊柱。原琼花观牌坊石额,嵌于今琼花观石台上。
9. 瘦西湖水云胜概“小南屏”,1959年拆自二分明月楼桂花厅。后在原址建四面亭一座,并凿地为池,旱园水做的风韵消失大半。
10. 瘦西湖水云胜概“桂花厅”,1959年拆自愿生寺唯升阁,柏木隔扇拆自仁丰里蛰园。都说愿生寺是扬州解放前兴建的最后一座寺庙,其实是以讹传讹。紫竹观音庵建于1936年,比愿生寺还要晚6年。愿生寺原为旌德会馆与朱长林当典铺,后被萧芸浦遗孀“鱼姑娘”翟唯昇居士买下,送与长生寺作为其在城内的下院。由于愿生寺是在兼并各种不同来源的宅地上建立,所以布局有些奇怪。尤其是后面的建筑呈不对称结构。据说当时翟唯昇也曾想收购地块将后部建筑建好,但一墙之隔的地块属于一王姓地主,该户人家坚决不卖,翟唯昇也就此作罢。90年后,这户王姓地主家的暴脾气依旧得到了传承,扬州现代版进京告御状之奇女子王燕茹正是王姓地主的重孙女。
西园曲水石舫,来自魏次庚故居,景熙供图
11. 西园曲水“翔凫”石舫,1959年拆自永胜街魏次庚故居,扬州唯一幸存至今的古石舫。
西园曲水琵琶岛吹台,来自魏次庚故居,景熙供图
12.卷石洞天景区琵琶岛之“歌吹台”,1960年移自永胜街魏次庚盐商故居,原为魏次庚故居花园南部的吹台,原有郑板桥题匾“歌吹古扬州”,后该匾移至夕阳红半楼(存疑),吹台移至琵琶岛。现“歌吹台”内悬郑燮书“歌吹古扬州”匾,两边楹联“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俗情”,落款“雍正四年九月复堂李鱓书”,匾、联皆为1988年5月整修时用楠木复制。近期改造后,匾联都已不知所踪。另一说,吹台50年代拆卸,于琵琶岛复建,后不存。现岛上建筑乃90年代重建,原“歌吹古扬州”匾额移至瘦西湖吹台。(马恒宝《扬州盐商建筑》P152)
13.小金山“棋室”名品牡丹“玉楼春”,1960年由吉祥庵移栽至此。吉祥庵,扬州著名尼姑庵,原址在今扬大附中校内。该尼姑庵传说有清代皇姑出家,故而尽收未婚女子和残疾女子,该庵比丘尼有两项绝技,一者莳养牡丹,二者刺绣。最后一任主持源明,文革期间被元老安排至康山街附近居住,后因房屋年久失修,导致房梁坍塌,被砸受重伤。由于处在特殊年代,源明被送火化时,其实还有呼吸,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14.大明寺芳圃景区之“船厅”,1963年从东圈门壶园迁此重建,现辟为茶室,芳圃水池是绿油油死水一潭,船厅坐落屿上,真是“绿水环绕波心荡”。出船厅西南沿缀步石向西到达井亭,此井乃乾隆二年大盐商汪应庚凿池发现,应该是唐时“天下第五泉”原址。
博物馆草坪上石柱,来自县学
15.1963年大明寺建设鉴真纪念堂,原本计划拆用西门街小学内原江甘学宫大成殿,拆卸大成殿后发现木构损坏严重,遂弃之不用,后决定由梁思辰组织设计建造新的仿唐式纪念馆。图片里的石柱是原县学门口牌坊的石柱,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景熙外公在西门街小学上学时,这些石柱就散落在西门街小学办公室后的荒园里有完整的也有破损的。(景熙外祖父回忆,待考)
16.大明寺芳圃景区“听石山房”,1979年3月大修拆自仁丰里辛园柏木厅。辛园乃周挹扶宅,旧时园内有老桂一株,超出花墙,深秋时节墙内花开墙外香。现今作为社区中心,旧时风貌已无存。
17.大明寺芳圃景区东部高丘“龙游曲沼”厅,1979年大修拆自“南来观音庵”楠木厅。南来观音庵又称南来寺,始建于宋代,位于康山街东头,即今曾公祠东1912所在地。建国后作为五一糖果厂厂房,后经改造楠木厅迁建,其余房舍拆毁。
18.1981年拆迁大流芳巷八咏园主要建筑与假山,其中补园花厅迁至钓鱼台北部(《扬州名园》p105)。
卷石洞天夕阳红半楼,来自盐务会馆,景熙供图
19.卷石洞天景区“夕阳红半楼”,1983年拆自东关街原盐务会馆楠木厅。卷石洞天现在好像不开放了,大家对个园和片石山房的叠石都比较熟悉,但卷石洞天的叠石丝毫不逊色。卷石洞天叠石号称“九狮图山”,传为乾隆间淮安董道士叠,跟小盘谷叠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20.西园曲水景区之“濯清堂”,1983年拆自冬荣园花厅(有说是楠木厅,存疑),1984年在西园曲水用原花厅构建改筑,冬荣园花厅原为硬山顶,1984年迁建改为歇山顶,四面置廊道,栏间增美人靠。冬荣园是民国时期陆静溪宅,这座宅子走出了“合肥四姐妹”的母亲陆英,陆氏后人在80年代仍旧与张氏家族有书信往来。冬荣园现已辟为茶馆,园西路即为花厅所在地,周末“空谷幽兰曲社”于此拍曲。
21.大明寺藏经楼,1985年来自南门外福缘寺藏经阁。此福缘寺跟怡亲王家族有关系。扬州文史资料认为允祥在乾隆末年来过福缘寺,则是肯定错误的,估计是第三代允王永琅。福缘寺原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60年代大雄宝殿被一场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大火烧毁,其他寺房被逐步拆除,1984年拆迁寺内仅存建筑藏经楼,1985年在大明寺重新建立。目前,新恢复的江北刻经社就设在藏经楼前面的院落,由雕版大师马延圣主持社务。马氏继承妙空长老衣钵潜心刻经,不堕旧日喌鸡道院之风。人说男人三十不学艺,但马氏30多岁才开始学习雕刻技艺,经过多年的苦修,其经版已颇具水准。坊间流传,马氏有罗汉像,自入社刻经后,腰不酸了、腿不麻了、身体利索了。原江北刻经社的经版在解放战争时期转先转移至了东关街无量寿佛院,最后移到了城内万虹桥藏经院。所藏六百卷《大般若经》雕版被金陵刻经社收藏,其他经版被扬州博物馆收藏,部分经版遗失。(《扬州宗教》)
22.重修大明寺芳圃,拆用李长乐故居部分木料,没能找到具体拆用年代,推测也是1979年芳圃大修。李长乐乃晚晴悍将,故居仍存,今东关街长乐客栈部分即是原李长乐故居。李长乐墓现在西湖镇经圩村,为“三不”文物点。
23.西园曲水景区之“丁溪水榭”,1987年从紫气东来巷2号古民居迁来改建而成,榭南筑水上平台,围以麻石。
24.瘦西湖大虹桥,1992年5月改扩建,将单孔改为三孔,桥面花岗岩条石来自城内老街。
25.南河下棣园(现在的湖南会馆)虽然拆了,但棣园里的戏台木构件存放史公祠保护,就看什么时候能够复建了,很期待。嗯,期待不了了,最新消息,2005年博物馆藏品迁往西区双博馆,馆方查点馆藏木构件,发现原棣园戏台木构件及部分棺木因受潮,发生严重霉变,后经开会决定处理该批次损坏之木构件。沙扬娜拉,我的棣园戏台,微笑脸,不哭!
民国地图
64年地图
26.琼花观三清殿,1993年拆自兴教寺大殿。民国时期,田家炳中学南边那条巷子不叫万寿寺街,而叫兴教寺街。建国后,1964年的地图显示兴教寺街改称万寿街。
27.邗沟大王庙大殿,2006年拆自杉弯宝轮禅寺禅堂大殿。九十年代宝轮寺为水箱厂占用,禅堂大殿和方丈楼仍存,现禅堂大殿移黄金坝改建,但未能查到方丈楼下落。该寺《禅堂四禁碑》为重点文物,后被博物馆收藏。另,据原水箱厂工作人员透露,在拆迁宝轮寺大殿时,曾挖出不少蛇。
28.文峰寺大雄宝殿等,2006年拆自田家炳中学万寿寺。文峰寺是明代武僧镇存所建,明清两代都不算是大型寺庙,但由于有文峰塔这座广陵城硕果仅存的砖木结构宝塔,所以现在也就成了宗教和旅游界的新宠。由于文峰寺和万寿寺的渊源,故而该寺遍査万寿寺文献资料,寻找万寿寺历代祖师名号,以便建立牌位供奉。目前,宝塔湾一带规划建设佛教文化景区。万寿寺原有乾隆《龙藏》一部,1950年连同樟木经柜移至旌忠寺文选楼保存,文革时期寺僧将经柜贴上毛泽东画像与毛泽东语录,《龙藏》逃过一劫。1989年泰州光孝律寺重建,迎回了此前存于泰州图书馆的《龙藏》。但这部《龙藏》缺少86卷,于是光孝律寺有关方面找到了扬州旌忠寺借阅《龙藏》复制缺失的部分。第二年,即1992年9月19日,游客遗留的烟头导致旌忠寺藏经楼毁于一旦,与藏经楼一同归西的还有逃过文革劫难的完整版《龙藏》以及东边的一株百年银杏。此后,旌忠寺住持印光与佛教协会秘书长元庆前往北京,经过重重困难重新请回一套新版《龙藏》。而泰州那套《龙藏》最后被赵朴老誉为内地“绝无仅有”、“保存完好”的乾隆《龙藏》。印象中,宛虹桥地藏庵原有一部万历《大藏经》,曾经请教元老这部藏经的下落,元老说毁于文革。
29.荷花池和徐园疏峰馆之南园遗石,原为盐商汪玉枢南园遗物,后一峰移至史公祠,一峰移至徐园,荷花池公园竣工后将史公祠南园遗石移回原址。
30.据说石壁流淙一带也有建筑是拆建自城西,具体是哪一座,又是从何处移来的?
31.贾氏盐商故居西花园内四面花厅,1959年移至瘦西湖上,现在瘦西湖何处不知。
32.瘦西湖四桥烟雨楼1960年移建老城区建筑,文物局回复大牧的消息表明,四桥烟雨楼来自苏北机米厂。苏北机米厂即福缘寺,由此看来福缘寺除藏经阁外,还有一处建筑幸存至今。根据史料,福缘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楼殿、偏殿等建筑,大雄宝殿毁于60年代大火,那么四桥烟雨楼的前身是其他哪座殿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