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天的九个黄昏

标签:
北京杨梅竹斜街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旅游 |
分类: 路上 |
某年某月,到北京总公司出差。距离上一次来此地,已经过去好几年,这座城市又开发了一些新鲜玩意儿和好的去处。每天下班以后的傍晚,我便寻好一个目标,去游荡,去探奇,于是,在那年春天的北京,我度过了这样悠闲的九个黄昏。
一、牛街 ·
清真味对北京味
为了便利,我住在总公司附近的牛街。这里是清真食品一条街,同时也兼卖老北京小食,各种“牛街十大必吃”“牛街美食排行榜”层出不穷,什么白记小吃、洪记小吃、石记馅饼、伊宝荷叶甑糕、丝路伊兰牛肉面......我都一一吃了过去。多数比较普通,北方的小吃一般就那样,比较粗糙。唯有清真超市的马记冰糖葫芦,非常合我胃口。15元一支,分量超大,中心去核,填塞了豆沙、芝麻和糯米,看起来超豪华,但是甜度适中,吃起来一点不腻哦!这支冰糖葫芦,推荐给甜食爱好者,五星!

(牛街小吃)
刚到北京那天,遇上大风降温,想着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吃点儿热的,查了点评,发现牛街附近有家“小吊梨汤”,多年前吃过一回,还留有印象,应该不错,就他家了。“小吊梨汤”当然不可不点,招牌的老北京点心“小豆凉糕”是我心水,红豆糕、豌豆黄,各来一份。光吃点心也不行啊,“梨球果仁虾”“裹蛋馒头片”纷纷点上点上.......各色菜式一上桌,傻眼了,份量过于扎实啊亲,“小吊梨汤”就有一大壶,跟我家烧水壶似的,点心一盘六个,个头巨大,跟南方小点和西式甜点的精致简直不是一码事儿。好吧,知道北方人实诚了。再加上我点菜其实有些失败,几个菜都偏腻味,小吊梨汤甜腻、梨球果仁虾油腻,剩下大半桌撑死也塞不下了,实在不好意思,只好落荒而逃。但最后还是要公允地说一声,他家其实味道不错,而且价廉物美。

(小吊梨汤)
二、杨梅竹斜街 ·
胡同深处的铃木食堂
第二天傍晚去逛胡同,当然要避开那种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五道营这种,选了一条大栅栏附近的胡同,叫杨梅竹斜街,大概因为名字很美吧。那时才刚开发,还没成为网红,尚且保留了很多的老民居烟火气,间或夹杂着几家新开的特色小店,程度正是恰恰好。偶而碰到同样对着巷陌角落拍照的闲散游客,便微微对笑一下,好像心有灵犀的同道中人。模范书局算是其中的名店,主打二手书和一些艺术类的专业书籍,转了一通,倒是没有发现什么感兴趣的宝贝。
铃木食堂是杨梅竹斜街的真正网红,当时我记得是点评网上西城区日料店的第一名。建在一座四合院里,环境本身就是艺术,所以虽然人多需要排队叫号,等待时转转院子倒也并不无聊。我一个人,点了一客照烧鸡肉饭,其实我是不大爱吃照烧味儿的,嫌有些甜,不过他家的确实还不错,主要鸡肉很嫩,而且入味,汤汁浓郁,赠送的豆花也是很解腻。


(铃木食堂)
三、北锣鼓巷 ·
后海边水前一树
第三天,想着去看看后海现在变成什么样儿了吧。于是一路从北锣鼓巷沿鼓楼东大街,向什刹海走去。相比一街之隔的姐妹胡同南锣鼓巷,北巷要安静很多,倒是值得一游。
什刹海、后海,风景没怎么变,气质变了不少,但是变的方向不大对,多年以前走过的烟袋斜街、银锭桥,如今塞满了喧闹而低质的旅游商铺,那些“海边”一溜儿的酒吧,怎么看怎么粗糙俗艳,有点丽江酒吧一条街那味儿了,真可惜。
然后我就沿着“海边”一直走一直走,后海本身还是美的,比她周遭那一圈灯红酒绿好多了。走到后海南沿一带,饿了,打开点评看看,发现附近有家叫做“水前一树”的西餐厅评价不错。就近寻去一看,名字倒很贴切,果然在水边,屋前还有一棵树。店里人不多,安安静静的,点了一盘烤蔬菜蘑菇拼盘和一份烤五花肉,烤肉中规中矩,烤蔬菜却很惊艳,清甜多汁,大大改变了我对西餐蔬菜寡淡无味的印象。
四、皇城根儿 ·
北京坊
这天下班比较晚,公司食堂将就吃了晚餐,天色已经擦黑,想着就在附近转转吧,于是去了前门外的北京坊。这是一处号称北京文化新地标的商圈,主打皇城根下的中式文化体验。可能因为才刚开始打造,入驻商家还不太多,但实力雄厚四处布局的星巴克已经抢先开店,而且店面很大,有三层楼,听说是全国最大一家旗舰店。星巴克对面,有着号称“最美书店”(这个称号太泛滥了,不要当真)的24小时书店
Page
One。进去逛了逛,果然很大,内部确实漂亮,书的品质还可以,种类也丰富,所以逛花了眼,最后啥也没买。想一想,书店挑上两本书,然后拿到星巴克三楼,落地窗边喝杯咖啡、看看书,不失为消磨时间的不错方式了。
五、当代MOMA ·
看一场电影,读一本好书
后海、胡同、北京坊,连着看了几天“老北京”,第五天,决定要去逛逛新北京。得了朋友的推荐,去访“当代Moma”艺术区。说是艺术区,其实是一片高端商住业态社区,由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教授设计,北京奥运前为了展现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国际性而建,现在算是一个小众的打卡地。建筑蛮有特色,九栋大厦以空中走廊相连接,整体充满几何元素,有一点巨大乐高的感觉。
作为艺术区,这里的文化品牌一个是来自香港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院线之一,因为经常上映其他普通影院很少排片的艺术电影,定期举办各国新电影展映、大师回顾等活动,偶而还会为青年导演处女作之类提供主创推介交流活动,所以这个电影中心被北京一些影评人认为是“最有电影理想和文化氛围的影院之一”。另一个文化品牌是库布里克独立书店,以“库布里克”命名,其艺术追求可见一斑,也是来自香港,相比昨天逛过的
Page One,“库布里克”只是个小书店,但是感觉更加亲切,我就喜欢那种书籍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感觉。
六、美术馆 · 红砖与灰瓦的碰撞
周末总公司给放了一天假,我想着走远点去看看,挑中了位于何各庄的红砖美术馆。交通不太方便,公交车将近两个小时,车上人倒是挺多,快到终点时几乎下空了,原来,此地有个奥特莱斯。到美术馆的人就少很多,毕竟这里比较小众。因为是一对收藏家夫妻开的私人展览馆,所以票价小贵,130元/人,而且,当天因为布展关闭了主展厅,票价却居然不打折,有点不爽。
展出的内容已经忘记,红砖美术馆是个典型的“馆比展美”的地方,很多造访游客都跟我一样,是冲着北京大学建筑学教授设计的美术馆本身而来。顾名思义,这座建筑以红砖为材质,过去非常普通常见的红砖,搭配一部分青砖灰瓦,通过艺术的组合方式、层层叠加的几何元素,构建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空间结构,再饰以圆形门洞等中式园林元素,最终呈现出一座山水庭院风格的园林式美术馆,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了。此处非常适合凹造型拍照或被拍,可怜我只有弱小的一个我没人替我拍照,遗憾!
对了,院子里有家咖啡西餐厅,环境很舒服,菜品也不错,可以很悠闲地消磨一番时光。

(红砖美术馆的直线和圆形元素)

(部分饰以钢材)

(立体空间结构非常适合摄影)

(层层叠加的圆形月亮门)

(后花园)

(后花园以青砖灰瓦为主)
从红砖美术馆回来以后,时间还早,决定去打卡中国第一家纯民营非盈利性质的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可惜正好遇到某个展览今日开幕酒会,恕不对外接待......于是,只好踅摸去了附近的二十二院街艺术区。这片街区虽然位处CBD,但交通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所以发展成了一座闹中取静的艺术社区。开有不少艺术品小店、咖啡馆、私人画廊,街边道旁、各处角落,置放着现代风格的雕塑品,可以慢慢逛一番。但是可能也因为交通问题吧,总觉得有几分凋敝,不知道能否继续维持下去?

(今日美术馆)

(二十二院街艺术区)

(橱窗)

(二十二院街艺术区的小型展览)

(二十二院街艺术区即景)
七、东四胡同博物馆 ·
风铃酒馆桃花酿
星期天上半天班,放半天假,下午继续去逛胡同,不过这次的胡同算是古典与现代风格联袂之作。东四胡同博物馆,三进四合院,原本是东四胡同派出所驻地,前两年整体腾退出来以后,打造成为一座用现代艺术形态表现古典文化元素的胡同文化博物馆。我对这个四合院里的现代艺术比较感兴趣,专程一探究竟。博物馆其实挺小,一进门就看到横跨两个院落的不锈钢雕塑“月影”,是一条月牙状或者说纽带状的不锈钢镜面,跨过垂花门,连接第一和第二进院落;然后第三进院落中央,又放置一浑圆不锈钢球,镌刻二十八星宿,叫做“星天”。据说这两个装置艺术的灵感来自于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以及中国浑天仪的形象。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两个展厅是东四印象展区和印象瓦舍展区,前者用渐变投影展示东四胡同的四季风貌,特别有老北京感觉;后者在一个四面镶镜的小黑屋里垂挂着无数透明“瓦片”(可能是有机玻璃材质),配以诡秘的背景音乐,行走期间有一种神秘梦幻之感。虽然有评论认为四合院整饬得不伦不类,但作为凑热闹的外行来说,我对这种突破旧窠臼、大胆融合的创意博物馆还是很喜欢很认可的。
这天的晚餐也挺古雅。风铃酒馆,位于鼓楼东大街一处底商的二楼,门脸儿很小,容易错过,但是上楼以后别有洞天。整体环境和菜品都走古色古香路线,特别是一小壶一小壶的各种“花酒”极受欢迎,即使我是一个人,也点上了一小壶桃花酒,春天嘛,可不就得桃花春酿酒、半醉复半醒。排名NO.1的古法红烧肉,配上小碗和捣锤,服务生教我说要捣碎了混着饭吃,果然特别香糯,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肉食主义者。她家的菜品很多看起来都不错,可惜我只有一个人、一副肠胃。酒量很小的我,最终喝了半壶桃花酒,晕晕陶陶,载兴而归。
八、侨福芳草地 ·
像逛美术馆一样逛商场
侨福芳草地是这次北京之行最大的惊喜发现。有人说这里是中国最有艺术气质的综合商业体,我完全赞同。这座购物中心建筑本身就显得很高级,有格调,而最重要的是商场各处角落陈列了数百座现代艺术作品,其中更有30余座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雕塑真品。没错,是真品哦!开始我也有所怀疑,后来研究了一番侨福芳草地艺展背后的故事,才明白来龙去脉。原来,香港侨福集团的前主席(已去世)黄建华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艺术收藏家,而且他非常乐意将自己的藏品与公众分享,于是,就此诞生了侨福芳草地这座国内最艺术最开放的大型高档商场。除了达利作品,还有众多国内国际艺术大家的作品,商场时不时还会举办青年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顾客们可以像逛美术馆一样逛商场,而且比在美术馆更加放松更加抱持开放心态。可以说,侨福芳草地整体就是一个超大型艺术品,也是黄建华先生为自己和公众打造的一个童话与艺术的梦幻世界。

(内部空间纵横贯通的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

(古希腊风格雕塑)

(美女与野兽)

(各种雕塑和装置艺术)

(“鲨鱼与人类”主题展)

(各种达利作品)

(侨福芳草地当代画廊)

(侨福芳草地怡亨精品酒店)

(青年艺术家的个展)
逛商场逛累了,晚上就在侨福吃了“小大董”。作为著名烤鸭品牌“大董”的副线,“小大董”供应一人份的“酥不腻烤鸭”套餐——半只烤鸭、四件前菜、一份甜品,对我这样的单身游客很友好啊。为了搭配相对厚实肥腻的烤鸭,我又点了一份“番茄脆菇沙拉”,干冰衬托,仙气飘飘,番茄表面浇了一层冰糖汁,有点糖葫芦的意思,内部挖出了籽,改嵌核桃仁,吃起来脆脆的,最重要是超级解腻,简直就是烤鸭的绝佳搭配,强烈推荐啦。
九、Z-SPACE · 屋顶上的老北京
离开北京前最后一个傍晚,我找了一家近来很流行的屋顶咖啡馆消磨时间。两年前,去过布拉格,欣赏了那里连绵起伏的壮阔的红屋顶,而过去的记忆里,不知道是老舍还是谁,或者哪里的老照片,似乎也描绘过老北京青砖灰瓦、鸽哨飞扬的天际线,我想象中,那是旁观一座城市比较好的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Z-Space是一家位于协作胡同的餐馆,占地颇不小,有个栽种银杏树的院子,有间微型小剧场,最吸引人的还是他家的屋顶咖啡馆,勾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打卡拍照。青灰色层层叠叠的瓦片屋顶,有着不输于东欧红屋顶的曲线韵味,然而可惜的是,在Z-Space的屋顶,你的视线和镜头都只能对准近处,要是稍微远一点,那些乏善可陈的现代建筑就会闯进来破坏画面的和谐美感。这时,只能感叹,那种绵延全城的老韵味终究是不可得了。
外一篇:法源寺 ·
丁香谢了香犹在
要返程了,火车是中午1点,还有三两个小时空闲时间,看看地图,忽然发现,距离住宿的酒店几百米外,有座法源寺,似乎正是丁香花开的季节。“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素有老北京“四大花事”之说。如今法源寺丁香已是硕果仅存。看门的和尚跟我说,要是早一两个礼拜,正是花期最盛之日,寺里游客爆满,现在属于残花时节,来的人少多了。那倒正好,我心里暗暗想。寺里果然很清净,说是残花,其实开得还不错,丁香本就不是耀眼的娇花,重要的是那股淡淡幽香,在空寂的庭院、佛堂、大殿里,感觉更加缥缈了。这正是,法源寺里春光短,繁花渐落香犹在。
后一篇:《浮生六记》:做个浪荡子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