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着《文艺时代》看电影之(四):《诗意的年代》

(2015-07-28 21:41:48)
标签:

诗意的年代

吕乐

王朔

王志文

王彤

分类: 影像
(最近在追一部网络小说,叫做《文艺时代》,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演员褚青,串联起了她所了解的当代中国影视史,特别是中国独立电影史。《诗意的年代》是小说里褚青参与的第四部电影,也是第一部在这之前我没有听说过的电影。)

《诗意的年代》—— 吕乐(2000年)
 
《诗意的年代》其实算不上一部禁片,因为丫并没有被禁,而是压根就没有送审,它的名义出品方(挂厂标不出钱那种)紫禁城影业在内部审片会上自己就给毙了。
 
跟着《文艺时代》看电影之(四):《诗意的年代》
 
正如当时看片儿看急了的一位电影发行策划人所说,“这什么玩意儿?就这个能放到电影院里吗”,如果我不是先看了《文艺时代》,要我直接看这部电影,我肯定也会晕菜,“这什么玩意儿”?一开篇,就是一群不认识的作家,——其实他们绝大多数人的名字我知道,其中一些人的作品也看过,但,“下蛋的母鸡”不认识啊,王朔除外,这货形象太有名了,——在一个小会议室里,讨论着一个蛋疼的问题,“什么是诗意,以及这个年代还有诗意吗?”摒弃了场面调度的会议实况录像形式,完完全全看不出电影的痕迹。事实上,林白就说过,当时她以为这就是一个单纯的笔会,而那个不时过来端茶倒水的红衣姑娘(影片女主角)是当地文联的工作人员。
 
我们常说,贾樟柯的《小武》是冷峻的伪纪录片风格,看了《诗意的年代》,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纪录片。当然,《诗意的年代》并不是纪录片。
 
吕乐不是第六代,他原来跟着国师混,后来又跟冯小刚,不论跟谁,他的标签应该是第五代的御用摄影师。但是,这位第五代摄影师客串导演的这部电影,却实实在在很先锋,关于它的革命式举动,通常的介绍是:拆走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框框,将两者放在同一个议题和空间里自由对话。所以,《诗意的年底》应该算是一部实验电影。
 
既然是实验电影,就很挑战观众固有的观影模式。我想绝大多数人大概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电影形式,就连我这个自诩的文艺女中年,也觉得作家们的所谓研讨不知所云,就像陈村所说的那样,“文人的酸性”,又或者像作家们达成的共识那样,“诗意是不可言说的东西”,既然不可言说,还要坐而论诗,相当之傻叉。
 
总结一下:
阿城像个慢吞吞的老教授,从祭祀、宴饮、“诗言志”说起,我听了直想打断他的长篇大论;
影片中打断他的是林白,可几个女作家,林白、棉棉、须兰、赵玫更不咋样,发言的水平都很low,大意就一个,“诗意是纯个人的事儿,别跟我扯历史和文化神马滴”;
方方是女作家里显得最乡土的一个,但发言质量却最高,她认为诗意从来就不在当下,而建筑在回忆上;
丁天,以前我不知道这位,挺年轻的,说着大白话,后悔当作家了,就该去赚钱,赚了钱才有诗意;
马原的定义挺有意思,他说“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没有诗意,诗意就是无用”;
但最有趣的还是王朔,这货先还克制着,然后越说越high,文化痞子的风采简直让沉闷的研讨都生动了几分,克制的时候他说“一切社会承认和社会地位都有害于诗意,诗意是颓废至极才会产生的东西,有一点点理性都不行”,high了之后丫开始胡说,等自个儿七老八十,摸着小姑娘的手都特么没反应了,对这世界已经无欲无求,诗意就产生了,到那时,就去吸毒然后跳楼,免得别人说诗人老自杀,你们作家咋没个自杀的......
余华,好像没发言。
 
如果电影就在作家们的瞎咧咧中完成,那我也要说“这什么玩意儿”,但,演员表演的剧情部分拯救了这部电影。王彤的演技一如白白在小说里吹捧的那样令人惊喜,而王志文亦十分贴合剧中那个曾经文艺而今为生活奔波的中年男人形象,两位主角一个游离一个沉静,相得益彰。作家们形而上讨论诗意,红衣服的笔会女秘书王彤在宾馆巧遇大学时代的初恋情人王志文,久别重逢的旧情人具体而微演绎着诗意:从不期而遇时的一半惊喜一半尴尬,到一起吃饭时刻意轻松表面下的彼此试探,再到破败的游泳池边回忆起大学的相恋时光......演绎着作家们口中“无用的、建筑在回忆上的、不理智的、私人化的、作践自己的、无法言喻的”诗意。
 
其实,老情人重逢的故事是很俗套的,但和作家们神神叨叨的坐而论道结合起来,就有了某种韵味,可以叫做“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以及“致我们终将泯灭的诗意”。所以说,剧情部分和纪录片部分相互成全着,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演员演的故事更像是生活的真实,而作家们的笔会更像是一种表演。
 
剧情部分结束在一个拥抱里,“然后两个人之间会发生什么?”这是电影交给作家们第三个问题,这次吕乐扛着摄像机一个一个问过去,作家们的回答照旧五花八门,倒也相当贴合各自的性格。
林白说,“上床呗”(这是性感肉欲派)。
阿城说,“这取决于两人之间是情的成分更多还是欲的成分更多”(还是学院派)。
方方说,“吵架”(世俗派)。
王朔大实话,“啥也没干,尽剩下后悔了”(继续痞子风)。
还有一个奇葩的回答,就是那个后悔当作家的丁天的答案,“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什么脑洞???)。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无意义的笔会和一部不成功的电影,但,如果按片中对诗意的定义来看,在世纪末的时候搞一场这样的笔会、拍一部“向文学致敬”的电影,或许本身就是一件诗(无)意(用)的事。而十五年后的白白,在她的网络小说里写到这样一部既没有上映也没有奖项,既刷不了票房也刷不了逼格的电影,她知道这几章写得太个人化因此订阅数掉了很多,但还是浓墨重彩地写了,这其实也是一件诗意的事吧。
 
而我,特意找来看了这部电影,大概也诗意了?跟着《文艺时代》看电影之(四):《诗意的年代》
 
这部《诗意的年代》我打三星半,挺特别的吧。 但我想,如果把剧情和纪录两部分在全片中所占的比重互换一下,或者开头增加一点剧情而不是一上来就笔会纪录片,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