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文艺时代》看电影之一:《小武》

标签:
贾樟柯小武文艺时代独立电影第六代导演 |
分类: 影像 |
(最近在追一部网络小说,叫做《文艺时代》,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演员褚青,串联起了她所了解的当代中国影视史,特别是中国独立电影史。其中主角以不同形式参与过的那些独立电影,大多数我曾听闻其名,但大多数并没有看过。由于小说很对胃口,故事中讲述的这些电影也就相应勾起了我的兴趣,再加上作者更新很渣,在漫长的等更养文过程中,我决定,一部一部,把这些电影看起来。)
《小武》(1997年)——贾樟柯
褚青蹲在北京电影学院大门口的墙角抽烟,不知是哪种屌丝气质吸引了贾樟柯的眼光,他邀请这个捡破烂儿的家伙出演自己平生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长篇。这就是《小武》。褚青顶掉了现实中王宏伟的角色,小武。
时至今日,不管喜不喜欢,大概都会承认,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中最活跃也最成功的一位——不管是奖项还是票房(主要是国际票房)。但他的电影我只看过最近那部《天注定》,在飞往法国的卡塔尔航空公司班机上,不是特别喜欢,但还不错,而且出乎意料地并不乏味。
只是,这一次的《小武》,毕竟是贾樟柯十八年前的第一部电影。其实我是蛮担心的,担心可能会很沉闷晦涩的剧情,也担心必然会有的“很慢的节奏、粗糙的画质、模糊的声音以及看不懂的字幕”(小说里鹿特丹电影节的葛先生这样评价中国的独立电影)。
电影一开始,我果然感受到了来自“声音”的森森恶意,一段赵本山的二人转突兀地出现在片头,与画面没有任何关系,让我一度以为音频出错了,直到看完电影,说实话,也没有明白开头这段诡异“配音”的用意。然后,片中所有人物说话的声音,请注意,我说的是“说话”,而不是“台词”更不是“念白”,本来就听不太懂的浓重山西口音,加上很生活化也就是很含糊的说话方式,再加上因为现场收音而格外嘈杂的背景声音,使得整部剧如果没有字幕我们将和鹿特丹的葛先生一样完全瞎菜。所以,我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声音”部分的,但是音乐、或者说歌曲除外,后面我将专门说说电影里那些歌曲。
然后是画质。太奇怪了,不喜欢原生音质的我居然完全能接受这部电影的渣画质,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粗糙的画面才刚好配得上影片里那个叫做汾阳的脏乱差的小县城吧。喜欢拍照片的文艺青年们会知道,有时候,一些很普通甚至很糟糕的场景,混乱的、荒凉的、肮脏的,通过有讲究的镜头拍出来,再PS一下,往往不难焕发出别样的美感,比如《天注定》开头宝强骑摩托一路飞驰过的黄土地,荒凉,同时也很美,这会让你觉得,没错,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但它描述的生活可能已经与真实的生活隔了一层,我们一般管这叫做“艺术加工”。但《小武》不是这样,他的画面里就是生活,尽管镜头运用肯定也有自己的讲究,但展现出来,因为那种原汁原味的粗糙,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真实。
说到镜头运用,我一直到胡梅梅坐在宿舍床上唱王靖雯的《天空》时,才意识到长镜头的存在,而这还要感谢B站弹幕的提醒。这似乎说明贾樟柯和余力为对长镜头的运用并没有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这或者是因为我对镜头并不敏感,又或者,长镜头是长,但并不是凝滞,也不是空镜头,我在这组长镜头之后有意识地观察了另外几段,似乎,人物在其中的各种动作,包括细小但自然的小动作,消解了长镜头本身的缓慢和乏味。
胡梅梅在院子里接水时惆怅摇摆的身体一直都被用来作为左雯璐演技传神的一个例证。但在我的观影过程中,或许是早已熟知了那些细节,女主角的表演并没有格外让我惊艳,反而是被小白评价为演技渣渣的王宏伟给了我惊喜。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两个片段都来自于他,特别是第一个,小武在澡堂洗澡那段,当然,不是因为王宏伟为了艺术遛鸟又露蛋,是因为贾樟柯说的演出了“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那种爱与孤独”。当时看小说时,觉得这文艺导演不说人话,听得人蛋疼,但实际看电影的时候,居然真的有那么几分感觉:在这段戏之前,小武一直是比较沉闷麻木的状态,唯有这一刻,因为要去见喜欢的梅梅,他先到澡堂里把自己洗白白,他坐在空无一人的浴池里,忽然开口唱起了歌,《心雨》,之前在歌厅,不管胡梅梅怎么挑逗和要求,他都矜持地说不会唱,但现在,一个人的浴池里,他唱了,眼角和嘴角都带着一丝笑意,让这个闷闷的小偷一下子灵动起来,歌声随着镜头上移,飘到空荡荡的水泥屋顶,好像他的心情也这么飞了起来,但那里是空荡荡的,就好像这飞扬的情绪也有几分空落落......果然,胡梅梅走了,差一点可以有所改变的心情“吧唧”摔个没着没落。(对了,写到这里,有点好奇,小说里,褚青拍这一段时不是说过“不拍前面”吗?还有他不是五音不全吗,后来拍《站台》一开口就让贾导演吓了一跳,可是这里才应该是他的第一次献声啊?如果是褚青的荒腔走板,不晓得还会不会唱出“爱与孤独”的感觉了......)
《小武》的故事并不晦涩,导演要表达的,也挺容易懂。就像它本来的那个名字“靳小勇的哥们儿、胡梅梅的傍家、梁长有的儿子:小武”,这就是一个小偷的三段故事,友情的失去、爱情的失去、亲情的失去,以及终于被时代快车所抛弃的麻木和无奈。其实我不太喜欢那种一部电影里三段式的故事,总觉得像是为了电影的长度凑在一起的三个故事,有一些共通,但每一个都没有讲透,比如《天注定》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但《小武》的三段式却是一个整体,它们就像是对一个人的三连击,一下紧似一下,让小武的人生Low到了底。
小武最后被拷在街边由众人围观的长镜头,是电影戛然而止的最高潮,它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之一我想并不为过,大概喜欢这部电影的就没有不喜欢这个镜头的,我也不例外。而我最喜欢的是那种以蹲在地上的小武的视角、对270度包围上来的人们的仰视镜头,我感受到的并不是通常评论这段镜头所说的麻木,而是因为仰视以及包围所带来的一种压抑、压迫甚至是恐惧。
然后屏幕变黑,音乐响起,一首很动听的歌曲,我不知道名字,专门百度了一下,有人说是一首著名的基督教赞美诗《主如明亮晨星》,我又特意搜来听,似乎不太像,而且哪个版本都没有《小武》结尾处给我的感觉美好......前面我说了,要扒一扒电影中的歌曲,但原谅我懒吧,写到这里我又不想再多说了,因为那些歌也都没有片尾这首歌让我喜欢,或许它真的是一首赞美诗,有着某种救赎的意味。
我给这部电影打四颗星。可能有些高估,因为它超过了我的预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再也不说B站幼稚了,《文艺时代》迄今为止提到的电影除了《今年夏天》其他居然都能在这里搜到而且可以播放。还有一句话是,贾樟柯应该感谢小白,《小武》的片头弹幕里,有好几条提到因为看了《文艺时代》所以来看《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