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传名渔丈人

(2006-12-16 22:20:43)
标签:

千古传名渔丈人

渔父冢

时代意义

距郑州新郑火车站西北方约1公里坐落着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从学院南门进入,便是新郑人津津乐道的“欧洲一条街”,穿过“欧洲一条街”,从西边小喷泉处拾级而上,西北方有一座土岗,那便是“渔父冢”,冢上有一座上个世纪90年代修的亭子。关于“渔父冢”,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太子建和大傅伍奢及其二子伍尚、伍子胥。太子建和伍子胥逃出了楚国,而伍奢、伍尚被杀。

太子建和伍子胥逃跑到宋国。宋国正处于华氏之乱,不能入境,就奔到郑国。郑定公善待了他们。后来,他们又投奔晋国,晋倾公知道郑国待他们好,就叫他们再回到郑国做内应,约定灭郑之后,给太子建封官。郑国当时已不再是可以抢收周王室麦禾、假王命攻打宋国的郑庄公时代的霸主之国了,人人得而欺之。太子建回到郑国,担心随从的人泄密,想杀掉随从的人。随从的人知道要被杀,果然向郑国告了密。郑定公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又带上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向吴国奔去。途中被一条大江(其地在今浠水巴河伍洲,这里曾有伍子胥庙)挡住,遥望大江,茫茫浩浩,波涛万顷,无舟可渡。伍子胥前被大水所阻,后又有楚兵追赶。伍子胥主仆便藏在江边芦苇荡里。正在伍子胥心急如焚的时候,恰恰遇到一个打渔老翁,伍子胥急呼:“渔父渡我!渔父快快渡我!”那渔父正要收船,听到呼喊,观其形迹,心里明白他们并非常人,又看到周围有很多人,灵机一动就唱道:“太阳昏昏夜幕降,你我相会芦花荡。”

伍子胥闻歌会意,沿江岸一阵快走,躲进芦丛里。一会儿工夫,渔翁将船停靠在岸,伍子胥和公子胜从芦丛中钻出,二人踩着石头登上小船,渔翁将船篙一点,轻划兰桨,飘飘而去。不到一个时辰,渔船便到了对岸。

渔翁将船停稳,说:“昨夜我梦见有一颗星星坠落到小船上,老汉便知今日必有奇异之人问渡。所以将船荡浆出来,果然遇到你这位英雄。老汉看你容貌,不像一个平常之辈,可以从实告诉我,不要有所隐瞒。”伍子胥就告诉渔翁姓名,渔翁惊讶不已。然后说:“我看你面有饥色,我去给你们找些食物果腹,你们姑且耐心等候。”渔翁将船系在杨树之下,进入村子找寻食物。伍子胥看渔翁去了很久也不见回来,就对公子胜说:“世事动荡,人心叵测,该不是找寻同伙好擒拿我们吧。”就又和公子胜藏在芦花深处。过了一会儿,渔翁取来麦饭,鲍鱼羹等来到树下,不见了伍员。便高声喊到:“芦中人,芦中人,你们又困又饥,我岂能利用你们谋利益?”伍员于是走出芦丛应答。

渔翁问:“知道你们一路又饥又困,特意为你们找寻食物,为何要躲避呢?”伍员惭愧地答道:“性命本属于上天,但今天属于渔丈人您了。只是内心充满了狐疑和恐惧。哪里还敢再次躲避?”老翁取出食物分给他们吃。临别时,伍子胥将随身所带的一把七星宝剑摘下,送给渔翁,以示谢意。伍子胥说道:“这把佩剑是楚国先王所赐,从我祖父佩带算起迄今已三世了。剑锋中央有七颗星辰,价值可达百两黄金,我把它送给您,以此来报答丈人的再生之德。”渔翁不收,笑道:“我听说楚王有令,抓获伍子胥者,可以赐粟五万石,封爵上大夫。我既然不图上卿的官位,还会稀罕你的祖传宝剑吗?何况有一句话叫‘君子无剑不游’,剑,是你纵横江湖必须的什物,对我却是无用的东西。”伍子胥道:“既然丈人不愿接受宝剑,请老丈留个姓名,让我以后也好报恩。”渔翁道:“假如咱们还有相逢的日子,到那时我叫你‘芦中人’,你叫我‘渔丈人’就是了。”伍员欣然称谢,正欲行走,又转回身再三请求丈人严防口风,不要泄露这件事情。渔翁怅然仰天喟叹:“我有恩于你,但仍被你怀疑。倘若楚兵追来,乘坐其他船只渡过大江,我到哪里才能洗清自己的清白?只有我在你面前自裁,方能断绝你的怀疑。”说完,渔翁解开缆绳,荡起小船,行到大江中央,倒翻小船,落水自溺。有人作诗讴歌渔翁:

数载逃名隐钓纶,扁舟渡得楚亡臣。

绝君后虑甘君死,千古传名渔丈人。

在鄂州市城区的东面江边,曾经有一名胜古迹,名曰“解剑亭”。其地与浠水县巴河的伍洲相对,正是伍子胥解剑授渔夫的地方。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立住脚后,为报郑定公杀害太子建之仇,亲率大军杀到郑国。郑定公见吴军兵临城下,一时又无法抵挡,就下了一道令:有谁能叫伍子胥退兵的,有重赏。有个打渔的小伙子来见定公,说他有办法叫伍子胥退兵,且不用一寸之兵,一斗之粮,只要一只船桨足矣。打渔小伙儿被人用绳子坠到城外,便悠哉悠哉地向楚军军营走来,一路上,他拿着船桨敲打着悠扬地唱道:

  芦中人啊,芦中人,

腰间宝剑七星星,

可曾记得渡江时,

 那个送饭的渔丈人?

伍子胥听到有人唱这样的歌,忙把小伙儿叫到营中。询问之下,方知来人原是救命恩人渔丈人之子,专为退兵而来。伍子胥仰天长叹:“伍员能有今日,全拜渔丈人所赐,苍天在上,我伍员没齿难忘。”当即下令撤兵。郑定公非常高兴,就把打渔小伙儿封为大夫,还在郑国城内划了一大片土地封给他。这一来,郑国人都把打渔人当成了大救星,称他为“渔大夫”。人们为了不忘他们父子二人,死后把他们葬在一起,高筑坟丘,以示纪念。从而代代相传,保留至今。至今新郑境内还有丈人村,即渔翁的封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有诗:

密语芦洲隔生死,歌强似楚歌声。

三军既散分茅土,不负当时江上情。

为了印证这个传说的真实性,笔者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阅读了《史记》和《东周列国志》中的章节,认识到新郑“渔父冢”的美丽传说确实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在西亚斯国际学院院内原本有两个东西并建的土岗。东边的高有28米,西边的高有30米。但由于学院基建需要,仅保留有东北方向的“渔父冢”。现在,在西亚斯国际学院南门口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新郑市政府命名为:“渔夫子路”。

 

教师点评:

    王星同学作为我班语文科代表,的确是个有心人。在一次高考试题讲评过程中,听到老师说文中所叙述的渔夫子就是我市先民,便央求老师具体给学生讲一讲渔父的故事,笔者找来资料利用语文自习课“疯侃”了一通。

    后来,我见王星同学意犹未尽,建议她约请几个好友到到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渔父冢”凭吊遗迹。等他们从西亚斯国际学院实地考察回来,从校本教研的角度,我为了开发乡土教材,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司马迁的《史记》和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从中选出有关郑国由强盛转向式微的内容印发给全班学生。王星认真拜读文中有关新郑的描述,尤其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两代渔父的描写。

    后来,王星想向校报投稿,向全校同学普及“新郑英雄”渔父的故事。我又从黄帝故里“小日子网络”上下载了一篇渔夫子的传说让她参考。最后,王星同学几易其稿,写下了这篇文化小论文《千古传名渔丈人》。

    这篇小论文文笔可能还很稚嫩,在思维方面还缺乏对文化的敏锐观照和反思。但从传统文化普及角度,作者功不可没。作者采取多种途径,借助诸多渠道对曾经生活在新郑这片故土上的先民渔父形象作了诠释和再现。小论文材料占据充分,用语典雅老到。可圈可点的是作者能用现代诗歌去表现老少两代渔父的歌声,可见作者笔力深厚。         

    我们从渔父身上,似乎又看到了三千年前的新郑正是由于有一批诸如烛之武、弦高、渔夫子等这样的草野百姓,郑国才多次能够自保,推迟了被韩国亡国的历程。而这种及时避免生灵涂炭的英雄壮举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扶危济困精神,我们当了解渔父殉死以报忠臣的事迹;在大力宣讲爱国主义的今天,我们学习渔父儿子护国却兵的精神更有它的时代意义。

 

      (此文获得河南省文化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看《苏轼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