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抽屉 |
今天看了,猫扑里菜菜刘(80年代)的十大经典零食,里面提到了烤红薯、爆米花、搅糖稀、棉花糖、果丹皮、酸梅粉、冰棍、老鼠屎、泡泡糖、无花果共十种零食,描写的绘声绘色。我悲哀地发现好些零食没有听说过,感到菜菜刘可能是南方人,查看了档案发现是佳木斯的兄弟,呵呵,眼拙了。
我是北京人,生于七十年代,十大经典零食中搅糖稀不清楚是什么,老鼠屎没见过,酸梅粉不清楚是什么,无花果见到的很少。常见的是炒瓜子、炒花生、话梅糖、小儿酥、果丹皮(果脯)、爆米花、冰棍、烤白薯、冰糖葫芦、糖炒栗子。这个先后顺序是按照我所接触到的零食次数排列的。
炒瓜子、炒花生
这俩可以放在一起,算是一类吧,都是在一个黑黑的大铁锅里炒制出来的。瓜子比花生便宜,几分钱就可以买一大把,满满的捧在手里,鼓鼓的放在兜里,很禁吃,也很好吃。那时老买咸味的瓜子,据说叫五香,可是吃起来只记得咸了。花生不错,也挺好吃,毕竟贵,吃得少,有时借买瓜子的机会,拿卖瓜子的大姐几个尝尝,开开荤,别拿多了,大姐一般不会说什么,自己能感到小小的、占了便宜的乐趣。否则,买五分钱瓜子,吃了三分钱的花生,搁谁也不干啊。说来也怪,那时的瓜子、花生基本没有什么哈喇的,现在无论多有名的瓜子、花生,尤其是瓜子,不管包装的多精美,都能吃出哈喇的。看来,这东西,还要买现炒的。我家附近商场旁边开了家炒货店,现场炒制瓜子、花生什么的,生意极好,什么时候路过,什么时候看到有人排队。
话梅糖、小儿酥
糖果类放一起了。话梅糖现在还能看到,包装和过去差不多,深咖啡色带白道的糖纸包裹,深棕色糖块,椭圆形,酸甜,有传说中的话梅味。去年不知道吃了谁一块儿,居然味道十足,我认为这是唯二比过去好吃的零食了。呵呵,为什么说唯二,因为还有一种零食我也认为确实比过去强多了。小儿酥,像个枕头,玉似的白,中间一条条的棕,我最不爱吃的零食,但它也是最常见,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还是把它写上了。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有种叫高梁饴的软糖,非常好吃,软软粘粘的,还有层透明的可以吃的纸,这样很赚了,一块糖,可以吃到两种东西,简直赚大发了。可惜,吃着它属于抽奖中个塑料盆的概率。因为具有未圆的高梁饴的梦想,大了本着怀念的精神,爱吃点儿粘的。就象没中过大奖,没发过财,总想买张彩票,欺骗一下自己,一个意思。
果丹皮(果脯)
常见的果丹皮是透明塑料纸包装,长长的卷起来的一根,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是开胃,直到现在我还对它情有独钟,一口坏牙就是拜它之力。果脯不算十大零食里的,为什么把果脯写上?因为果脯毕竟是北京特产,不能不写,算是记录历史吧,果脯终究属于贵族食品,属于礼品,不能算零食,所以要画个括号。果脯是北京特产,但是北京的穷人能吃得起的不多,我家属于穷人堆儿里的,我自然归于见过的比吃过的多二十几倍的那类。正符合一句俗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哈哈,搁现在,这句俗语也要改改了,应该是——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
崩爆米花
崩爆米花的都是男性,穿的极破,脸极黑,象从矿井出来的新鲜矿工。我们一帮小孩儿拿着玉米粒、钢蹦和小盆儿簇拥在他身边,他好像是一个大将军,神色泰然地把玉米粒放进转炉膛里,再放勺糖精,摇啊摇,快到外婆桥时见着巩丽时,“砰”的发出讯号,我们齐听号令,一拥而上…..转炉可以崩的不仅有玉米粒,米、粉丝、粉条也可以崩,崩完后,白白的酥脆,也很好吃。2005年无意在街上看到有中年妇女现场做爆米花,不由食指大动,其实不是看见的,而是闻见的,我这人一向不关心的不看,走路还爱出神,不是特别的味道还真吸引不了我。现在做爆米花先进很多,一辆小铁皮三轮车(说到这里,不由想起原来老式爆米花炉,铁沉铁沉的,没记得有车,也不知道怎么拉来的。哈哈,也许有,光注意吃了,没看到。),车斗放一小炉子,炉子上放一小铁锅,小铁锅上有一小铝锅盖。先放玉米粒,再放糖,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居然放了一大勺奶油。小铝盖一盖,红红的火烧着,听得噼里啪啦一阵乱响,夹杂奶香的爆米花香气四溢,满满的倒进纸袋,一吃,奶香充斥了口腔。这不能多吃,腻,毕竟不是纯奶油,而且缺乏玉米纯粹的香。
冰棍
小豆、红果、奶油三种。好像小豆、红果三分,奶油五分,后来出了一毛的大奶油。小豆的吃得不多,口感不好,面,没有红果的酸酸甜甜吃得爽口,小时候穷,吃东西认为味道重才好吃。奶油五分的,吃着也一般,吃得也少,没什么印象了,毕竟贵2分钱呢。后来出了一毛的大奶油,属于贵族类的,记得吃过一两次,奶味儿冲得把五分钱奶油的味儿都忘了。1毛的大奶油出了不久,北冰洋带着经典白熊形象的纸盒冰淇淋出来了,这绝对是贵族里面的贵族,完全比得上现在的哈根达斯,我过了若干年才吃上。现在批过和露雪的大红果,怎么吃,怎么觉得甜得发腻,小豆的也一样,口感不清爽,剩了一些想不起来吃,有一次喝啤酒,凉的都没了,拿出一根红果放进啤酒杯,再倒啤酒,沫儿特多,凉凉的一口,啤酒的苦涩和红果的酸甜融为一体,味道好极了。原创就是好啊。
烤白薯
寒冷的冬夜,烤白薯的味道最是温暖,这种感觉和村上春树的《百分百女孩》一样,虽然不美丽,不知道为什么,心已经被触动。同样,它是百分百的穷人食品。一座大薄铁皮炉子,里面烧着煤,靠近炉口处,焊接了一圈铁网,白薯就放在这圈铁网上。那时,烤白薯的生意特别好,经常熬不过它的香暖,等不及全熟,要了,慢慢由上撕了皮吃,中间虽然有些生,也很可口。要不怎么它百分百是穷人的食品,生熟都好,晒成干也好。现在好些文章回忆80年代上夜校或者补课,冬天晚上下了课,买了烤白薯一边捂手一边吃,好些男女同学就这样成了夫妻。因此,把它称作爱情食品也不算过。
冰糖葫芦
最美的零食。红红的山楂果,挂了薄薄脆脆的一层黄水晶般的透明糖稀,七八个兄弟穿在一根黄色竹签子上,精神抖擞、饱满圆润地挺立着,在秋日的阳光里,在蓝蓝的天空下,闪着晶莹的光。带着朝圣的心情,一口下去,薄脆的糖稀、酸甜的山楂果肉,全在口中,糖稀的脆,果肉的面,完美地混合一起,简直妙不可言。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现场制作,都是成品,有放在一个小玻璃柜里的,也有插在稻草编的长柱上的。品种除了以山楂果做主料的,常见的还有黑枣和小山药豆的,品种不算多。不像现在,我回家的路上就有卖糖葫芦的,现场制作,小火炉,黑色圆铁秤子,熬糖稀,拿事先穿好的开沾,一举一动都在你面前,竹签子上穿的什么都有,桔子、马蹄、草莓、圣女果什么的,花样翻新,甚至一个桔子一个红果的穿,很是好看,典型的唯美派视觉艺术。这是我认为唯二比过去好的零食。
糖炒栗子
绝对是贵族食品。印象里应该吃过两个,还是冷的,再后来有幸在炖鸡里吃过正品,什么味道记不清了,应该不算太好,属于搁长了的变味传说,不过总算满足了听传说的欲望。糖炒栗子和烤白薯一样,也属于爱情食品之一,不过,它是更贵族一些、更浪漫一些的。80年代上夜学的哥们儿、姐们儿们没有福气享用,90年代的弟弟妹妹们有些是靠它成的事儿,这里,我没敢说成夫妻,是有原因的。您想,烤白薯大大的、面面的一块儿,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的,明显就是成家立业的劲儿。栗子呢,个儿顶个儿的硬,虽然在一个纸袋里,可是独立得谁也不和谁混着,吃的时候也是两个人一人一个地吃,比起吃烤白薯来明显透着生分,也没见过栗子掰两半一人一口的,要是真能这样,成的可能性要大多了。唉,要不怎么是贵族食品,生来就是分餐制的料啊。
到这里,算是把我有限记忆里的有限零食说了出来,应该还有,比如吹糖人、棉花糖什么的,不过,对于我,它们的存在属于传说里的传说了。回头看了看,发现,十大零食里,生津开胃、酸甜类的零食,居然有四种。
(最后修改于2006.11.08.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