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春雨说惊蛰
谭汝为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惊”者,震惊也。“蛰”者,藏也。所谓“惊蛰”,即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潜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被惊醒。

这个节气最早被称为“启蛰”。到了汉朝,因汉景帝名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蛰”改为近义词“惊蛰”。到了唐代,“启”字避讳已无必要,于是“启蛰”重新被使用。后由于习惯使然,又恢复使用“惊蛰”,并沿用至今。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里,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正如唐诗所言:“惊蛰到,万物苏。春花开,始耕种。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节令与春雷都含有“希望”、“新生”的文化意味。陆游《闻雷》:“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抒发在惊蛰时令听到春雷后充满希望的兴奋心情。
惊蛰过后,春暖花开,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肝阳渐生,阴血相对不足。应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要让自身情志,精神,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惊蛰须“三防一要”。一、清淡饮食防上火。二、润肺化痰防燥咳。三、忌辣食酸防“肝旺”。一要:早睡早起养正气。

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qu2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意为:一场春雨过后,草木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土中冬眠的昆虫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好,准备种菜。每天忙忙碌碌,回到家天色已晚,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饮水。忙得又累又饿,却不觉得苦,一看到雨水滋润的禾苗,就觉得很欢喜。即使整日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粮,劳役却是没完没了。自己不从事耕种,但俸禄却来自乡里,使我深感惭愧。
——这首诗因接地气,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广为传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