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2017-02-16 19:20:29)
标签:
谭汝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意义文化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谭汝为
春节期间,我在天津广播滨海台录制的“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系列讲座共26讲,业已完成。撰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系列讲稿,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节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一周年运动,认知到:在一年之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并形成了节气文化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地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成为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在当时缺少科学测绘仪器的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并且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的确是令人惊讶和佩服的。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