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782
  • 关注人气:2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缘何成中国第五大发明?

(2016-12-10 21:00:22)
标签:

二十四节气

非遗

第五大发明

天津民俗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二十四节气缘何成中国第五大发明

 刊于天津《每日新报 2016-12-10

                                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很多人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并不完整,还存在着一定误区,概念也相当模糊——你知道为什么有着悠久历史的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为什么对应的是公历而非阴历?为什么天气有时很准,有时不准?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对现代社会、城市生活还有何指导意义……著名天文教育专家、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和文化学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江苏省中医院博士冯飞等专家、学者在采访中,详细解答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及其和天文、气象、中医、民俗等科学、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谭教授说,流传至今的天津民俗中,有不少是和二十四节气对应的。

                  一年等分成“24份” 节气精确到秒                   

刚刚过去的节气,是12月7日的大雪,然而天津在这一天并未下雪,10天后的节气冬至,又将是重要节气,自古冬至还是重要的节日……随着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愈加关注,也发现了之前从未太注意的诸多问题:为何是公历而非阴历;为何精确到几点几分;为何与天象并不完全吻合……  

赵之珩老先生介绍,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人对于天文、天象的观察,早在2700多年前,古人通过在地面上立一根杆来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而确立了昼夜均分的冬至和夏至,“由周到秦,古人将冬至作为岁首,此后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冬至节都是国家重要节日,有着贺岁、祭祀等多种民俗活动。”到了春秋时期,冬至、夏至之外又进一步确认了春分秋分,至此定下了“四季”,到公元前132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古巴比伦、玛雅文化,都有二分二至的节气划分,唯有中国细致地分成二十四。”

中国古人将太阳一周年的运动轨迹划分成24个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谭汝为教授说,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和月亮盈亏变化,古人逐渐认知并掌握了一年之中时令和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严密的历法文化和气象文化,以指导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却为何用阳历划分?谭教授解释,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公历,又称阳历,而世界华人多采用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少了11天,为使它符合天气冷热变化周期,因而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而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来计算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方便计算,就以365天作为一年。但每年都甩下近6小时的时间,因而每隔四年就得设一个闰月,使原本28天的二月增加为29天。二十四节气是遵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这个圆形的轨道为360度,沿着轨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就是一个回归年。每一个节气的气候、温度和相应农业生产都有所不同。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回归年来计算,自然应以阳历(公历)为标准。节气的日期在阳历里是相对固定的,例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还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最晚可在正月十五日,相差整一个月。

     尽管节气的日期相对固定,但还有“预报”,比如今年冬至的时间就在12月21日18:44:07。赵老介绍,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黄赤交角,如果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视为一个平面圆,并把春分点看作0度的话,那每过15度就是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度,因此这个度数就可以精确到秒了。

             地域不同“物候”有异 中医“疗”“养”相合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采访中,谭教授说,二十四节气指出的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古代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业耕作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在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

但人们还是对二十四节气有着“准与不准”的质疑。谭教授解释,有些气象并不与节气吻合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季节物候的特征,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即便在古代也是有相对性的。”我国幅员广大,在同一节气中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古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都不是完全与之吻合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年立春的时间在2月3日到5日左右,而根据气候学的定义,冬季之后5天的平均气温超过10℃的第一天为春天。显然,就是同一地区入春的时间也不相同,更何况寒冷的东北、四季如春的云南以及一年都相对炎热的海南地区。谭教授说,各地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农谚,供农业生产参考。比如在春分这一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不同,广东,“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四川,“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湖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安徽,“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

“天津地处渤海之滨,但气候受海洋调节的影响并不大。”谭教授说,因为渤海是深入大陆的内海,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宛如两个臂膀的围护下,洋流不易流入。因此,天津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天津地处华北地区,气候特征与二十四节气基本对应。谭教授介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一些农谚也在城市生活中担当一些新指导,“清明前后,种花种豆”,很多天津人会在清明前后,选择栽种花木。

此外,传统中医认为,人类肌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也是紧密相连的。冯飞博士介绍,在中医典籍《素问》中就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共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的说法,明确指出气候的每一重要变化都在人体内引起变化。《内经》更是具体地从人体脏象经气脉象等各方面阐述二十四节气变化对人体的相应影响,《开元占经》还记录节气异常时的常见病,比如“立春,当至不至,兵起,麦不行,疟病行;雨水,当至不至,旱,麦不熟,多病心痛……”冯博士说,通过对肝病、疟疾等疾病的现代研究表明,这种以自然节气变化作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理论确实成立。同时,重要应用也有着对应节气,指出了治疗用药必须按四时节气寒热而制定。因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人参白虎汤中特别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冯博士说,现在每到节气就会有各种养生食材、锻炼方法提示,“包括根据节气增减衣物,都是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指导意义。”赵老举例,比如霜降之后,就不宜“秋晾”,应该增加衣物御寒了。现在已经有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分析服装销售周期的走势,比如春分是春装销售期过渡性拐点,开始进入平销期,霜降则是冬装过渡性拐点,进入冬装旺销期。


                打春 晒倭瓜 吃馄饨 “消寒图” 民俗不止“二十四”               


 尽管天津气候特征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但天津春季较短,干旱少雨,风沙较大;夏季炎热,雨量多而集中;秋季温度适中,气爽宜人;冬季寒冷,干旱少雪。天津气候尽管四季分明,但时间长短却很悬殊。谭教授说,天津每年春季50天,夏季100天,秋季较短,只有55天;但冬季达160天,几乎相当于三个秋天的长度。因此有“天津气候,非冬即夏”说法。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比如节气歌,就有多地版本,历代也有戏曲、曲艺传唱的作品。

在谭教授的研究中,二十四节气和天津民俗有许多话题,甚至不少节气不止一个民俗。他以立冬和冬至为例——立冬时节,寒冬开始,万物收藏入库,北风吹,冬季己来临。在北国立冬等于过小年,谚云:“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立冬这一天,天津民俗传统是吃倭瓜馅饺子,据说可以治愈多年慢性病。到了立冬,再到市场买倭瓜,很难买到。天津居民夏天买倭瓜,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大不相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冬至,表示最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但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了。冬至过后,气候进入最寒冷阶段,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冬至这天,天津民间盛行描绘《九九消寒图》之俗,此俗实为冬日81天的简单气象记录。天津民俗讲究在冬至这天吃馄饨、饺子。民间传说冬至吃扁食是纪念“医圣”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为穷人治病的义举。

除此之外,如今天津人在立春吃春饼、炒合菜,而在古代则是立春节,有鼓励农耕的“打春”仪式;惊蛰熏艾草驱虫,也有打小人之古风俗;秋季从“咬秋”开始,盛行“贴秋膘”,更是有中医道理……这些都和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而当代社会中,节气产品更是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节气养生食品食材以及文化产品上,冯博士认为,这些都可以扩展得更加广泛,比如节气宴、节气旅游等。对于非遗传承,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不断有各地节气民俗活动被列入非遗名录。

 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赵老也表示,对于南北半球对应的国家和地区,季节颠倒但节气可对应利用,这都有利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谭教授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每日新报记者 单炜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