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元·盂兰·鬼节的文化思考

(2016-08-16 09:35:51)
标签:

谭汝为

中元节

盂兰节

鬼节

文化思考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中元·盂兰·鬼节的文化思考

——接受天津经济广播记者刘鑫采访的谈话录音

谭汝为 

(文化学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按照民俗传说,每年有“三大鬼节”,即农历三月初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还有农历十月初一送寒衣。

 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鬼节 还有其他两种称呼——道教称之“中元节佛教称之“盂兰节”。

 民俗传说,七月初一开始,冥界的鬼门关四开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门关关闭,在一个月里,无祀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人世各处觅食。为此,各地举行普度佛教用语指广施法力超度众生祭仪,以各个村庄聚落为单位,轮流举行,把七月的每一天排满,使孤魂野鬼每天都有吃有喝。后来,这种普度仪式逐渐演变为轮流吃喝的奢侈恶习,许多清贫人家不胜。后来,人们削繁从简,统一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普度了。

 道教有“三官”之说,即天官、地官和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分别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元宵)、中元节祭鬼)、下元节(送衣),统称节令三元”。各地三官盛大的民俗活动。

 中元节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目莲的母亲在死后被罚入地狱,受倒悬之苦。有一次,目莲用钵盛饭给母亲吃,谁知饭未入母亲口里,就变成火炭。佛祖闻知这事后,告诉目莲,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置于盒中,供养十万鬼灵,超度众饿鬼,其母才能得到济度。目莲依佛祖之言行事,其母遂得饱食。后仿效目莲救母礼仪,并相沿成习,是为盂兰盆会,也盂兰节

鬼节是民间追荐祖先的佛教仪式。旧时,在这一天,家家祭祖供扁食饺子,晚间烧纸箔。有的人家午后到祖坟烧纸,傍晚始归,谓之下洼烧纸超度野鬼孤魂是夜,旧俗有放荷灯之说。所谓“荷灯,纸质荷形,底部蘸腊以防水,以蒲绒和油为蕊成圆锥形,点燃后放在河面上,任其随波逐流。据说,一切亡灵可以随荷灯超度,脱离苦海,登上极乐世界的彼岸。荷灯由善男信女、亡人的后代施舍捐助,由寺院主持其事。一般人家多以西瓜削制,上端刻有花纹,内燃蜡烛,置于河中,随波上下,漂向远方。无论哪一盏灯燃尽或被波浪打翻,都寓意有一个亡灵得到超度,去了极乐世界,从而使生者得到慰藉。旧时,天津天后宫道士也有为信徒在海河边放荷灯之举。

 七月十五,人们或在佛寺做道场,扫墓焚化纸钱,儿童则以荷叶点灯,是对逝者怀念的一种形式。中元节的文化意义在于:一、表达对已故先人的缅怀和思念,二、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三、启发人们对人生归宿的理性思考。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鬼节旧俗逐渐消失在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这种节俗虽有回潮,但仅存烧纸箔以追荐亡灵的形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城乡农民和市民阶层中又兴起了丧事讲排场、铺张攀比之风。穿重孝、放鞭炮、烧纸钱、燃扎彩、录音诵经、送路、土葬等形式抬头,送花圈习俗演变为送花篮,并以门前花篮多少来显示地位、财势和人缘好坏。这种在丧葬活动中大肆操办的迷信之抬头,亟待移风易俗,予以割除遏制

 总之,祭莫死去的亲人,选择什么方式,受经济、文化等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悼念亲人,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革除那些劳民伤财的陈规陋俗,使丧葬礼仪和祭奠活动朝着文明、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用点燃蜡烛和呈献鲜花逐步取代烧纸祭奠的形式——是科学昌明、社会进步、移风易俗的必然趋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