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千载书函承一脉——仇润喜《牍海笔踪》序言

(2015-05-27 20:54:05)
标签:

书信文化

谭汝为

仇润喜

牍海笔踪

分类: 文学品评

千载书函承一脉

——仇润喜先生新著《牍海笔踪——中国古代书信精品》“序言”

 谭汝为

 

书信是人类最早的一种交际手段,是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它集文学、美学、书法、文房、礼仪等文化于一体,维系亲情,传递友情,培育爱情,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古人社交以“自谦而敬人”为礼仪原则。亲友暌违,思念甚殷,将其诉诸笔墨,托诸鱼雁,词句讲礼节,文字显温雅,格式渐定型,于是就形成了书信文化。书信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电话、手机、电邮、QQ等各种通讯设备的普及,手写书信已不再是人们常用的联系方式。传统的书信文化却渐渐离我们远去。现在大多数中小学生从没用笔和纸写过信,甚至竟不知“书信”为何物!因此,在青少年一代中传承并弘扬传统的书信文化,是老一辈文化、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天津仇润喜先生就是以弘扬传统书信文化为己任的一位文化学者。他对书信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可谓“年既老而不衰”。润喜先生“文革”前入读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分配到天津市邮政局工作,从邮递员一直干到局领导。不管工作如何繁忙,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专攻邮政文化和书信文化,硕果累累。2007年,在共青团天津市委、市邮政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天津市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的开幕式上,我有幸与仇先生因同台分别做书信文化讲座而相识。后在弘扬书信文化的共同追求中,多次同台联袂演讲,遂成志同道合的好友。


谭汝为:千载书函承一脉——仇润喜《牍海笔踪》序言                                 出席葛沽宝辇灯节花会暨《千年古镇葛沽》明信片及邮票首发式后合影

                                前排,仇润喜(左一)、罗澍伟(左三)、尚洁(左五)

      润喜先生新著《牍海笔踪——中国古代书信精品》已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尺牍名作48篇,体裁丰富誓、令、诏、教等帝王文书,上疏、谏书、照会、檄文等公务书信;自荐书、自辩书、贺信、绝交信、请假条等社交书信;家训)、戒子书、情书、临别留言、祭文等家书信札。再加上以词代信、文论、书仪等,内容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可谓古代尺牍之集大成。原文后,有详尽注释和分析,方便读者赏读品味。尤为可贵的是,结合尺牍,介绍有关书信的常识、书信礼仪,如起首语、称谓语、启禀语、问安语,书信的抬头结尾、自称他称、尊称谦称,等等。为同类著述所鲜见。真可谓:搦管挥毫情为尚,笔墨书函字字香。


发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多年来,润喜先生浸淫于尺牍之海,描摹古今中外书信的百态千姿,畅谈书信世界的趣事轶闻,纵论书信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为了书信文化的传承。即使面对种种唱衰传统书信、诅咒书信不日消亡的言论等,仍孜孜以求,不失信心。润喜先生曾撰文谈到:读写书信与读写手机短信、电邮的最大的区别,是一“慢”一“快”。但前者所谓“慢”的优势却在于:书信传递浓烈的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过程;执笔书写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意境;等待回信也是一种期待的幸福;收信是一种激动和快乐;反复诵读是一种情感享受;长久保存是一笔财富。这种丝丝入扣、循循善诱的分析总结,细细品读后确实令人击节赞赏!

这部知识性与趣味性、欣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著作,对于今人如何继承书信文化,如何动笔写信,将是一种引导与借鉴;作为大学文科选修课的教材亦很实用。相信它的出版,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谨以一首小诗权充结尾:


纸短情长笔墨香,邮情似海连八方。

彩笺芳翰析文化,信苑履痕论沧桑。

尺素笔踪游牍海,合璧封笺奏宫商。

千载书函承一脉,酿得醇醪百花香。


(刊于《今晚报·副刊》“日知录”2015-05-27,有删节,此为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