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仇润喜:亦师亦友谭教授

(2013-12-08 15:17:00)
标签:

谭汝为

仇润喜

天津邮政博物馆

书信文化

文化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亦师亦友谭教授

 

仇润喜

(原天津市邮政局副局长、副书记)

                                  

    全国阅读与鉴赏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先生七十初度,其朋友及众桃李编文集为先生庆寿。本人不揣冒昧,祝贺谭先生迈入人生的新阶段,感谢社会众贤达共襄义举,也想凑凑热闹。

 

仇润喜:亦师亦友谭教授                                  与中国邮政史专家仇润喜先生合影

 

    恕在下高攀,我与谭先生有“三同”:同庚,先生长我半年,是天赐的兄长;同门,先生曾得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叔新先生的真传,刘教授也是本人49年前入学时的授业恩师;同台,作为2007年天津市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的开场锣鼓,团市委、市邮政局等部门在第二南开中学举办书信文化讲座,本人有幸与先生同台,敝人唱“帽儿戏”,谭先生唱“大轴儿”。有关书信文化的前世今生、内涵外延等等,先生高屋建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笔者长期在企业工作,又不擅交际,难免孤陋寡闻。但因了文化这层关系,对社会上的学者名流,十分崇拜,不断登门求教,受益良多。除母校为大本营、经常骚扰外,对其他院校及科研机构,有所讨教并奉为师长者,也有一些。其中就有谭先生。

    认识谭先生,最初是在报刊上。他在语言学、民俗学、地方史研究等方面,时不时有大作亮相。其重要特点之一,即:文章经常呈“集束式”,在多家报刊几乎是同时发表,形成一波一波的轰动效应。这反映先生扎实的理论修养、学术功底与勤奋精进的治学态度。人们常以“著作等身”来形容学问家。而在谭先生那里,这个“标尺”已显然不够。先生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最近几年,仅天津城市文化研究一项,就出版专著4部、学术论文11篇、专栏文章近500篇、报刊文章30篇,电视系列节目400期、广播系列谈话260期,学术讲座21场,还有无计其数的网络文章……啧啧!电视、广播电台、网络等多方位覆盖,影、像、声等立体式传播,纸质书籍、电子读物、视听媒介,三媒合一,起码在天津,未听说有出先生右者!先生才思敏捷,殚精竭虑,勤耕不辍,且与时俱进,硕果累累,堪称学界楷模。

 

仇润喜:亦师亦友谭教授                 和周醉天(左一)等一行在仇局长(左四)陪同下参观天津邮政博物馆

 

    与谭先生近距离接触,聆听教诲,是近几年的事儿。牵线人是谭先生的高足、我的同事、好友宋少波先生。小宋为人低调朴实,踏实工作之余酷爱文学与书法。我俩脾气相投,爱好近似,遂成为朋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脑刚刚进入企业,小宋便经常帮我打印稿件,雕琢文字,占去好多业余时间。那个时候,他就经常介绍谭老师的学养与为人。这些年,小宋在邮政公司二级单位负责宣传策划工作,邮政文化尤其是书信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成为其工作重心。前几年策划的市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即其一。那次活动取得预期的成功,中、小学生各50封优秀书信结集为《校园书简》一书,正式出版,社会反响颇佳。因为那次活动,安排了在“二南开”的讲座。也正是那次讲座,我在久闻先生大名多年后,得以零距离贴近名师。谭先生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我与先生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此后,与先生通过网络,联系日多。先生的新作,不断示我,使我受益匪浅。

 

仇润喜:亦师亦友谭教授                         座谈天津邮政文化,左起:仇润喜、谭汝为、李有华

 

    今年4月中旬,谭先生通知,要带人到天津邮政博物馆考察邮政文化。得到消息,顿时喜出望外。邮政博物馆,筹备有10年之久,开馆也近3年。其间,请过不少专家学者给以指点、帮助。而在开馆以后,这方面的意识差了些。邮政文史工作总体上还是较为封闭,而且长期“身在此山中”,思想难免发滞。需要局外人“横看成岭侧成峰”式的审视甚至挑剔,也需要“一览众山小”那样的高人指点。谭先生即是那高人自不必说,他带来的,都是在天津乃至全国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专家,包括书信邮品收藏家、历史文化学者、民俗学家、作家、摄影家等等。这样的团队,邮政部门怕是想请都请之无门。在考察中,谭先生一行对博物馆评价甚高,颇多鼓励;委婉提出的“看法”、“商榷之处”、指出的“小瑕疵”等等,点到为止,那都是客气,是需要深长思之的。这次考察,对博物馆不啻是一场及时的文化会诊。

    最近,天津邮政策划书信大讲堂活动,特请谭先生做主讲。先生不仅慨然应允,且带来了“初步设想”,提出了具体建议,并自告奋勇,主动联系、落实有关部门及人员。碰头会上,先生还特别强调,弘扬书信文化,传承书信文明,是社会公益事业,大家都是义务奉献,不许提报酬。先生德高望重,快言快语,句句感人肺腑。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八十、九十比比是。看谭先生的身体、气色、心态、思维,等等,也就五十上下。如此朝气勃勃,百岁可期。在此,我衷心祝愿先生体笔双健!永往直前! 

                                               ( 2013年12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