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淑珍:谭老师的学术人生

(2013-11-29 20:22:20)
标签:

管淑珍

谭汝为

学术人生

文化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谭老师的学术人生

管淑珍

 

     相识多年,我对谭老师的印象:知识渊博,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学者;平易近人、逢人说项、提携后进的前辈;天津文化圈里正直、诚恳、热情的核心人物。

 

    一、深厚而扎实的学术功底

 

    谭老师的文学功底好生了得,非常人可比。在2010年生日宴会上,谭老师背诵宋代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满座领略了他的记忆力,感受到他那襟怀坦白的风度。张孝祥这首词曾被王闿运评为“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此评语用在谭老师身上也恰如其分:“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不正是他的自我写照吗?

 

管淑珍:谭老师的学术人生

    由于谭老师的倡导,天津文化圈学者常聚常新。每次聚会热闹场景堪比小梨园或天华景。宾客每人出节目,昭示戏曲之乡之艺术风采。我在谭老师鼓励下也逐渐入乡随俗,唱些昆曲京剧什么的,为大家助兴。唱得最多的是昆曲《牡丹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在我演唱时,谭老师为在场宾客一句句解释戏文,被大家称为“打字幕”,令人感慨。谭老师在文学方面涉猎广泛,常能背诵整段的诗词名作。这是那些只钻研某一专业而视野胸怀皆狭窄的教授们所无法比拟的。

 

    谭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而扎实,缘于他在红桥区职工大学中文系十八年讲课的特殊经历。那时,他属于少壮派,因为师资缺少,他承担其一些新课或生课。文学系主要课程他几乎都讲过,不仅能讲,而且讲得好,颇受历届学生欢迎。谭老师横跨文学和语言学两个领域,善于“打通”,使之相济互补。这种教学实践的磨砺,教学和研究相生相长,使他历练成一般同行难以企及的“全科”教师的至境。

 

    如今大学:大楼巍然起,大师杳然无!究其原因,固为多方因素之使然,但学科课程分工过细,致使多数教师固守一隅,不越雷池,更遑论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了。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打通”,在如今的大学很难实现。令人钦敬的是:谭老师自学出身,具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因而,他授课不拘一格,治学方式独树一帜。

 

    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是二十一世纪学术领域一大特色,而直面这一挑战的学者须高度热爱学术并具有较宽视野,谭老师正是这样的学者。《谭汝为与津沽文化》一文指出:“进入新世纪后,谭汝为的学术研究发生两个明显的转向,第一,把语言应用研究与社科普及结合起来,成果迭现;第二,津沽文化研究异军突起,令人瞩目。其学术转向,主要体现在民俗语言研究、地名语言研究、修辞学研究和天津方言研究等四个领域。”谭老师在学术上的华丽转身,须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地理学、城市文化学等等。如不是勤于思考且具有长期学术积累的学者,恐难驾驭。谭老师的电脑里,设有层级分明、井然有序的数百个文件夹。经多年积累,其中分别存储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大量学术资料,便于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这种运用目录学创新型地搜集分类素材资料的治学法,显示其精细严密的学术作风和颇具计划性和前瞻性的治学方法,很值得中青年学者借鉴。

 

    二、“平生不解藏人善”

 

    在我失业困顿时,许多人劝解开导我,而谭老师的鼓励最有力度。因为他本人就是锲而不舍、自学成才的著名学者。谭老师常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来激励我,成为我从困顿阴影中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这两句诗描述我在读书创作过程中与谭老师进行精神交流的场景。每到黎明时分,一看到新浪博客上有谭老师的身影,我就轻轻问候一句。谭老师对我的习作总能做出适当的点评,给给予适时的指点和帮助。这些点评,我搜集起来并发表在博客上。每读到这些内容,总能感受到谭老师提携后进的热诚。

 

    谭老师将我引荐给许多前辈学者,每谈及我的自学经历和知识储备,都有一些溢美之词。这些溢于言表的赞扬,对我来说不啻雪中送炭,使我深受鼓舞,不敢懈怠,在治学路上奋然前行。

 

    三、营造学术家园

 

    聚拢在谭老师周围的学者,来自各行各业,人们戏称“三老四少”。每年固定几次聚会,谈学论道,沟通交流,其乐融融。这是摒弃世俗观念的一个学术圈,每位成员无论性别年龄职业,一律平等。但隐然的门槛却也存在——善良正直、热爱学术、学有专长。据说英国剑桥大学就有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午餐会或晚餐沙龙,学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谈学术人生,对增进学者友谊、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在谭老师为核心的文化圈里,有张显明、高伟等研究天津民间文化的老年学者,也有栗岩奇、李有华、赵永强、郭文杰、周醉天等中年精英,还有穆森、刘利祥、路漫远等青年才俊。《今晚报》王振良、周东江,电视台李芗、李超,电台刘哲、于霁丹等也常出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谭老师倡导下,大家互相提携、守望相助,在当今喧嚣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却构建出一片难得的学术绿洲。谭汝为先生以其人格魅力及独特方式,营造出一种切实的治学精神和惬意的学术氛围。在这个学术家园里,我们聚拢在他身边,不期然而然地接受了热情的感染和幽默的熏陶。我想,这个草根学术家园的灵魂,就是“谭老师的文化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