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2013-10-24 23:25:21)
标签:

谭汝为

模糊语言

学术研讨会

湖北师院

学术总结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20131020于湖北师院学术报告厅

 

谭汝为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我受会议筹委会委托,在闭幕式上作学术总结。

 

由湖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代表100余人,安排大会报告7篇,提交论文64篇,分为四组各分两场进行报告和交流,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议程。本次学术研讨会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规格高,界别广,汉语界与外语界同行牵手,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联袂,昭示中国模糊语言研究广阔的愿景

 

出席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有韩国、香港学者,还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50人。会议代表中有外语界专家学者25人,对外汉语界专家学者14人。提交大会的64篇学术论文(总论7篇,语音研究2篇,词汇语义词典研究12篇,语法研究9篇,应用研究15篇,修辞研究7篇,文体风格研究2篇,教学研究2篇,外语研究8篇)。特别是几位德隆望尊的学术前辈:计算语言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俞世汶教授、朱学锋教授伉俪,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专家、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钱冠雄教授,语体风格学研究专家、暨南大学黎运汉教授出席并作大会报告。另外,在语言学研究上卓有建树的中年语言学家——华中师大李向农教授、浙江师大张先亮教授、武汉大学储泽祥教授、华中师大左思民教授等出席会议并作大会报告。韩国仁荷大学白恩姬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出席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在湖北师范学院出席学术会议,使我们感受到:湖北语言研究在邢福义、郑远汉等一辈学者的统领和奠基下,显示出雄厚的实力、优良的传统、扎实的学风和十足的后劲。

 

二、多角度的探索,理论与应用并重,使模糊语言研究呈现勃勃生机

 

这次提交的论文和学术研究的课题,论域宽阔,角度新颖。属于总论研究的有:郑远汉《小议语言模糊和言语模糊》、黎运汉《模糊语体风格研究》黎千驹《模糊语言研究大有可为》、李军华《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研究论纲》、高万云《修辞的模糊性及其研究方法》、盛若菁《模糊言语的生成研究》、樊娜希《模糊语言分类研究》等。

 

提交论文,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关于模糊语言本体研究的有——

句法、词法结构、方言语法、语义和词义、构词法、形容词释义、时间词、副词语义、音义训诂、词典释义、修辞格、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模糊语言应用研究的有——言语交际、语用策略、文体功能、诗歌句式、委婉语、请求语、告诫语、模糊术语、模糊指称、话语标记语、语文教学、节目主持、商业广告、征婚广告、经济学语言、外交语言、普通话朗读、脑筋急转弯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模糊语言与外语方面的研究有——外来商标词译名、英语倒序、英语广告语、旅游翻译、日语复合动词元素搭配等研究。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与华东师范大学左思民先生合影

    例如左思民先生《试论状态和活动之间界限的模糊性》,从语法、语用和语境入手,对汉语“状态”型动词和“活动”型动词二者在界限区分上存有的模糊性,进行层层剥笋的条分缕析,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显示出缜密的逻辑论辩能力。

 

    三、大会报告论域广泛,风格纷呈,显示出高端水平,令人眼界大开

 

暨南大学黎运汉教授的大会报告:《模糊语体风格研究》,从模糊语言的视角,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语体风格进行新的诠释。所举鲜活例证均采自现实生活,论述深入而翔实,给人诸多启示。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与暨南大学黎运汉先生合影


 

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的大会报告《征婚广告中女性模糊用语考察》,结合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语言修辞研究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征婚广告中女性模糊用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选题新颖,开掘深入,在大量语料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导出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堪为模糊语言应用研究之佳作。

 

北京大学俞世汶教授的大会报告:《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概率型语言知识库的规划与基础》,首先概要介绍了计算语言学和向量空间模型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结合语言学本体研究的已有成果,开展计量研究,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成功研制架构“概率型现代汉语常用词知识库”的概况。期待计算语言学与模糊语言学界深入交流,相互渗透,以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中国计算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俞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语言表述严谨顺畅而得体,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全场热烈鼓掌,俞世汶教授起立鞠躬致意。)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与北京大学俞世汶、朱雪峰伉俪合影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教授的大会报告:《无须逃离模糊指称》,引用国外语言学理论,对模糊指称进行了深入而缜密的逻辑分析,阐释了无穷递减和无穷递增的跨界状态。关于“秃头”“沙堆”和“悬赏疑犯”三个生动的例证,将深奥的哲理浅显化,从而证明了“模糊指称”存在的合理性。钱冠连教授是我国理论语言学和中西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厚重的理论修养、深入的逻辑辨析,以及儒雅的风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全场热烈鼓掌,钱冠连教授起立鞠躬致意。)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先生合影


 

计算语言学和中西语言哲学,对于汉语学界多数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俞世汶教授和钱冠连教授的两场学术演讲,可用宋代词论家胡仔评东坡词所言:“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在此谨向两位前辈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全场热烈鼓掌)

 

韩国白恩姬教授的大会报告:《以语义地图模型界定语法结构的模糊范围》,运用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分别阐析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现代英语双宾语结构的核心意义和边缘意义的模糊界限。白教授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新颖,汉语口语表达流畅,显示出扎实的汉语功底。如将“语义地图模型”,改为“语义构图形式”似乎更合乎汉语习惯。

 

    香港黄坤尧教授的大会报告:《歧义析论──模糊语言与音义训诂》,从经典解读——训诂学与模糊语义、车公签文——谶语的模糊性、语言伪术——政务语言的明晰与模糊等三个方面阐析模糊语言与音义训诂种种复杂的联系。视域宽阔,古今交融,给人留下许多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与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先生合影

 

    杜甫诗歌名句“娇儿不离膝,畏我复且去”。对“畏我复却去”这句诗的解释,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无定论。主要分歧是“复却去”的主语是谁?一种说法认为主语是“娇儿”。另一种说法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我”,即诗人自己。从句法分析角度看,前者是连谓句,即“畏我”与“复却去”是同一主语“娇儿”的连续行为。后者是兼语式句子,即“我”是“畏”的宾语,同时又兼作“复却去”的主语。语法成分与结构关系的不确定,造成了两解皆通的多义现象。这是“诗无达诂”也是模糊语言的典型体现。另外,社会语言学家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一切语言现象包括政务语言的文野优劣,进行激浊扬清的评论是完全必要的。另如“某国人权比某国好五倍”等舛谬进行语言分析式的批评,顺理成章,无可指摘。语言学家不要充当语言警察或语言法官,却应充任语言参谋或语言导游,尽力把社会语言实践引导到健康、规范、得体的境地。

 

武汉大学储泽祥教授的大会报告:《模糊性是“各种”语法化的关键》,针对网络语言将指量词“各种”用于副词的语法现象,援引大量例句分类阐析。指出:汉语谓词指称的模糊性是“各种”这个词用如副词并逐渐语法化的关键。储先生的学术报告显示出善于发现问题的学术敏感,语法分析的精细透彻,以及治学的严谨。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与华中师范大学储泽祥先生合影

每场大会报告后,都安排了提问和互动环节,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鸣,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四、方法创新,呈现出模糊语言多元化研究格局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林林总总的语言生活之中,由于研究者的视角和切入点不同,加之专业方向、学术基础、研究课题有异,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从现多样性和灵活性是顺理成章的。

 

    研究模糊语言当然要有科学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种局限性。另外,研究方法从来就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十八般兵器”,只要使着顺手,能解决问题,就是成功的方法。当然不能抱残守缺,拘守一法;而应见贤思齐,居高凌顶,不断学习借鉴临近学科和同行学者的新方法。

 

在会议论文和学术交流中,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钱冠连教授在大会报告后提问互动时提出:汉语语法研究对微观问题的精细研讨令人钦敬,但是否应站在学科高度进行宏观语用的规律性总结,以指导语言实践。钱先生的提问,发人深省。语言学研究者在注重语言实际应用研究的同时,应注重思辨性的探讨,着眼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而思辨性的探讨和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有待于思想的开化、理论的突破和方法的创新。这次学术会议的重大收获就是打通藩篱,开拓畛域,实现了多学科的联合与合作,对中国模糊语言研究将是一大突破、大提升和大推进。(全场热烈鼓掌)

 

五、老中青结合,承上启下,薪火相传,标志着中国模糊语言研究跃上一个新台阶

 

出席本次学术会议的代表中,有十来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还有许多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更多的是中年学者团队。他们是学术骨干,负担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任。大会报告和四个分组论文宣读和交流中,争鸣热烈,气氛活跃,体现出浓烈的学术氛围。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与湖北师范学院黎千驹先生合影

以黎千驹教授为主任的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多年来,以搭建模糊语言学术交流平台为己任。他们提出“五个一工程”的学术愿景——即建立一个学术团体,有一个学术交流场所,有一种专门刊物,出版一套研究丛书,凝聚一支具有战斗力的研究队伍。他们连续举办了四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身体力行地朝这个愿景不懈地奋进着。事实表明,湖北师范学院已成为中国模糊语言研究的中心,成为团结中国模糊语言学者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中国模糊语言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此,黎千驹教授及其团队执着而坚毅地付出极大的心血和辛劳,可谓居功至伟。在此我提议对湖北师范学院领导,对黎千驹教授及其团队,对热情服务的会务组,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全场热烈鼓掌,黎千驹钱教授起立鞠躬致意。)

 

谭汝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各位代表:中国模糊语言理论是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先生最早由国外引进的。伍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是中国模糊语言研究的肇始;1999年出版的《模糊语言学》,标志着中国模糊语言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伍先生正直为人、刻苦为学、认真为师,他不媚俗不畏权,敢说真话,在学风建设和学术打假中做出突出的贡献,为中国学术规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伍铁平教授于2013526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我提议:我们共同缅怀这位德隆望尊的学界长者。

 

在此引用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七言绝句《过漆公店》与诸公共勉:“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游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这山放过那山拦。”中国模糊语言研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科理论建设、研究纵深发展、研究成果的质量,以及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对此,我们须有清醒的认识,绝不应有丝毫的自满和懈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所期盼的模糊语言学界“五个一工程”的美好愿景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实现!最后,我们一起庆贺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返程顺利,阖家幸福!(全场热烈鼓掌)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