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同样离不开文采
新华网辽宁频道7月16日消息
(记者
李善远)理论著作是否一定都要枯燥苦涩,味同嚼蜡?学术论文是否也需辞采飞扬,引人入胜?一个“学术著作要不要讲究文采?”的话题在辽宁一本文化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著名学者、民俗语言学学科创建人《文化学刊》总编辑曲彦斌先生:
中国是一个注重“文”的国家,今天学术论文的前身是中国古代的“论说文”。南朝刘勰曾明确地提出了“文采”这个文章学兼文论学命题,“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其命题还可上溯至孔子时代主张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以及“其旨远,其辞文”等言论。为文讲究神采、质采、情采、形采和辞采,“文采”的这五种要素均直接关系着文风。可以说富于“文采”是我国古代论著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良传统。可是翻开当前各种学术期刊所见的学术论文却完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全是干巴巴的枯燥文字,毫无文采可言。那么现代科学规范框架下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还要不要注重文采?什么是文采?怎么样算有文采?需要什么样的文采?如何才有文采?又如何规范文采?《文化学刊》就这个话题走访来新夏等一些老中青文史学者,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为此,在刚刚出版的《文化学刊》“文化视点”专栏中发表了八篇数万字专题论文,发起了“学术与文采”的专题学术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
特作专题论文《学术论文需要文采斐然》,论道: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青年学者、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的丁功谊教授
在题为《论学术论文的文采》的来稿中写到:重视文采,是数千年学人的传统。学术论文的文采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典雅艳丽的文辞,而是与人文思想和情怀相关联的优美风格。导致学术论文文采失落的原因很多,如研究者的写作水平、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等,尤其是目前量化考核的学术机制。只有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保持宁静致远的平和心态,运用严谨活泼的治学方法,才能创造出深刻隽永、文采斐然的学术精品。
著名修辞学家、民俗语言学家天津师范大学的谭汝为教授
在《学术论文与修辞文采》文中谈到:学术论文现存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可读性不强等三大弊病。论文的修辞文采表达,受学科、论题、作者性情等因素的制约。注重文采是古今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一般的社会科学人文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应讲求修辞,追求文采,以增强可读性。写作理念应更新,文风宜端正,写法应调整,学术论文写作大有文采的用武之地。学者应开拓胸襟,扩大视野;见贤思齐,效法前贤;虚心揣摩,在实践中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写作的可读性。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杨琳教授
专稿题目《姚黄魏紫各千秋》,就颇具文采。他在文中写到:学术论著的科学理性要求作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阐明客观规律,注重逻辑推理与分析验证,用准确鲜明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情绪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正是基于这一诉求,现代的学术论著纷纷疏远文采,形成了一套以学科术语为基础、以研究综述、提出问题、论证观点、得出结论为框架的论文模式。好的学术文章应当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概念虽然抽象却能通俗易懂地阐释,理论尽管深奥但能深入浅出地表述,降低阅读的难度并不影响科学的深度,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吸引读者作深入地思考,学术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知识性与趣味性水乳交融,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手难释卷。
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的李治亭教授
在上万字的《论史学著作与文采》专稿中,从史学的角度论述了学术论文的文采文体。文中写到: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史学著作往往用文学的语言来书写。《史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有“无韵之离骚”之称。史著之优劣,取决于文采的高下。然约当民国时期,文史逐渐显分离之势,至今已完全分离。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使史学著作已全无文采可言。对现在一些史学研究工作者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抨击,同时对现今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种种弊端进行分析和说明,详尽论述其与文采的关系,以期引起学界共鸣,使现今之学者重视史学著作之文采。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志琴教授
从中国最悠久的学科——史学的角度对学术论文与文采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成文一篇《史文功力在笔端》,写到:写史要有行文的功力,流畅地表述见解,生动地描绘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有文学功底,还要正确认识史与文的关系,摆脱约定俗成的框框,放手进行文笔的训练。写历史论著要有丰富的知识,也要有娴熟的历史文学技巧,古人所谓“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是为这一境界最好的写照。写出文史并茂的作品,是新一代史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著名的散文家王充闾先生
特作一文《散谈论说文与文采》,文中写到:学术论文由于文体限制要达到活泼、通脱的程度,难度很大,但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散文精品,文采飞扬。通过对《庄子》的分析与研索,进而论述学术著作文采的规律性认识。
曲先生说,学术著作同样离不开文采。我们将陆续发表有关“学术与文采”问题的专题探析、讨论和争鸣文章,期望通过专题讨论来廓清一个学术著作规范的盲点,净化学术文风、引导积极的科学文风,同时也预期以此搭构一个融古今中外相关学理的“文采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