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谭汝为知识分子社会使命爱国治学文化 |
分类: 时事评论 |
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
谭汝为
知识分子第一个社会使命是爱国。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难以割舍的一种深厚情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情感归宿和奋斗动力。以华夏文化为中心而形成的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瓦解过,这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即使在政局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势下,情真意切的爱国爱乡之情无时不萦绕心怀,形成任何外力都难以割断的民族血脉。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无数忧国忧民之士,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民族怀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身处逆境,面临死亡,仍矢志不渝,慷慨赴难,正气浩然。这种血荐轩辕、九死未悔的伟大精神,丹心汗青,丰碑高矗;垂范后昆,代代相承。
知识分子第二个社会使命是治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人张载),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运行规律去造福人类,使百姓安身立命,传承先人的知识与智慧,以天下太平为愿景。古今志士仁人无不重视学习积累知识,他们勤勉好学,务实求精,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百姓造福。
知识分子第三个社会使命是修身。《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文人理想三部曲:求学期间注重“诚意、正心、修身”,注重培养诚实正直的品德;成家后致力于“齐家”,务使家庭和睦;从政时“治国,安天下”,宵衣旰食、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海县清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治国平天下”的圣君贤臣,如群星璀璨,光照人间。他们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或塞上长城,威慑敌胆;或建言献策,除弊立新;或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别为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众福祉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进退亦忧”“先忧后乐”,竖起贤相忠臣爱国忧民的两面大纛,千古赞誉,万民敬仰。
知识分子第四个社会使命是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鼎故创新的思想基础。如何做到“通古今之变”?首先,应熟悉进而把握中国文化的传统,将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学风、法家依法治国的观点综合创新。其次,对历史的兴衰、治乱、是非、功过、正邪等,进行认真反思,在获有益启示的同时,总结其规律,作为当今的借鉴。第三,摒弃因循守旧,僵滞保守、盲目自满、锁国排外等错误思想,运用辩证思维,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立足于鼎故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