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蛇年春节沐新风

标签:
谭汝为蛇年春节移风易俗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蛇年春节沐新风
——2月19日在天津广播交通台“老街老人老事”谈话节目讲稿
谭汝为
春节产生于农耕社会,其本质精神是天人合一,辞旧迎新。节日文化像一条蜿蜒的河,自远古奔流而来,滋养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节日文化的根脉一直绵延至今,并伴随人们的社会生活萌发新芽。今年春节的过年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节俭蔚然成风。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新春的首要关键词。2013年的春节,从政府到社会,迎来拂面的节俭新风,获得群众一片叫好声。一些机关和国企取消了节日期间的公务宴请,在北京等都市,各大饭店接连遭遇年饭退订潮。中国烹饪协会日前公布调查报告显示: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现象明显减少。人们不再被吃不完的酒宴、送不完的年礼而困扰,而腾出更多的时间休闲健身、叙情访友。
烟花鞭炮减少。春节前近一个月的“雾霾”天气,使人反躬自省。市民们的环保理念增强,他们关注到,燃放烟花后的烟雾和残留物,将直接导致空气颗粒物增加。在喜庆年俗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考量下,人们自觉调整了过年方式。春节期间,许多城市取消了烟火晚会,与往年相比,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有所减弱。据报道,烟花爆竹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除夕夜至年初一,市区清除烟花爆竹垃圾,较之去年下降三到四成。
短信微博贺年。传统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采取跪拜礼仪。近年来,都市人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进一步转为微博。今年春节期间,全国贺年短信多达312亿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告别传统的文字短信方式,使用图片、语音和视频等丰富多样的拜年方式。微博已成为绝大多数中国网民熟悉的网络社交工具,用户数量超过4亿。蛇年春节,微博因其低成本、高关注、易操作,而成为更多网友喜爱的拜年方式之一。
反向过年兴起。春运的难题是返乡奔年大军如潮,致使一票难求。年轻人赶在春运高峰回家,就是为了和家里人共享天伦之乐。近年来,不少在他乡工作的儿女将父母提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这种“反向过年”作为一种新的团聚方式已悄然兴起。反向探亲,父母虽舟车劳顿,但可顺便旅游,体验都市生活,是对传统探亲方式的一种补充。
压岁钱“瘦身”。今年春节的“压岁钱”正悄然“瘦身”。近年春节,攀比成风,给孩子的红包“水涨船高”。今年情况有所改变,双方都有孩子的亲友,事先说好“红包两免”;即使发给“红包”,也限定200元,点到为宜。如今在不少城市,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渐成为时尚。儿女最大心愿是希望父母健康长寿,为父母准备压岁钱,通过这种形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多样化的春晚。人们在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央视春晚,近年来受到地方台春晚的挑战,另外,网络春晚、草根春晚、知青春晚、社区春晚,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过年方式的改变。很多城市在春节期间,精心组织花灯展示迎春庙会、游园灯会、综艺演出、动漫表演和民俗表演等文体活动。外出旅游过年,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热门。还有中老年夫妇以“自驾游”的方式过年。
春节民俗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体现在民族性和现代性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民族性,使春节生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凸显现代性,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前提下,使之适应现代生活,为现代人所乐于接受。在年俗“转型”中,移风易俗是一条主线。在保留传统底蕴的同时,使节俭、环保、简便、多样的年俗方式,在传承中更新,在更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