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对天津方言10条博客评论的回复

标签:
谭汝为博客评论天津方言杂谈 |
分类: 文学品评 |
谭汝为对天津方言10条博客评论的回复
01.对刘彤评论的回复:
恣崴(不服气)、受临卑、筋叨(食物有韧性)、肆横(形容恣意享乐)、胎孩(舒适)等。这类词都不是正宗正根的汉语词汇,而与外来词相近。这些词语,与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常瀛生《北京土语中的满语》一一对应,在北京土语里大多数都有案可查。只是发音不同,但表意基本一致。
02.对泥絮阁管淑珍评论的回复:
有音无字,难以书写的词儿,如shún;不dán他;对孩子太shèng;打dēidei(哆嗦),huòhuo(糟蹋)人,小孩吃gège(奶),傻béirbeir等。再如嗍洛(吸吮意)、驮嗒(絮叨)、嘎秋(走路速度极慢)、愤秋(蠕动)、顾涌(轻微动弹)、茄嗒(对旧时恩怨耿耿于怀而埋怨)等。
03.对chenjuanjuan1956评论的回复:
嗍洛(吸吮意)、驮嗒(絮叨)、嘎秋(走路速度极慢)、愤秋(蠕动)、顾涌(轻微动弹)、茄嗒(对旧时恩怨耿耿于怀而埋怨)等。恣崴(不服气)、受临卑、筋叨(食物有韧性)、肆横(形容恣意享乐)、胎孩(舒适)等词的满语读音我没听过,但既是汉语音译词,用满语读,可能读音差不多。
04.对宁静星空评论的回复:
从政治形态分析,元清两朝游牧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于是,蒙语、满语词汇在北京话里的遗存较多。在京津两地频繁的语言接触中,这些满语译音词就被天津方言吸纳而在口语中大量使用了。
05.对天津王平评论的回复:
天津话简洁幽默夸张,即使同样一个词儿,同一段笑话,卫嘴子的本事就在于,能把口语表达效果推上极致,这是其他方言难以企及的。北京也有这个词儿,但说出来平淡无奇,可惜了的,给腌浸了;但这个词儿一旦传到天津,经过天津人独特而地道的吸纳、整合、改造,再说出来,就能成了一朵花,可以笑倒一大片。
06.对天津陈力评论的回复:
多谢!此条已收入《天津方言词典》。【糗酱】qiǔjiànɡ
07.对老穆草堂评论的回复:
东北和内蒙地区是满蒙文化的原生地,京畿地区尤其是京津两大都市是满蒙文化的中枢之地。因此,满语和蒙语对奉、冀、京、津四地的方言口语影响很大。
08.对老穆草堂评论的回复:
建筑、方言、地名——犹如鼎之三足,是天津城市文化三种典型的再现,也是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三个重要的方面。天津文化人应协同效力,精诚合作。
09.对自身博文的评论:
且看启功先生《贺新郎·咏史》:古史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部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账,电子机,难得从头算。竟自有,若干卷。书中人物千千万。细分来,寿终天命,少于一半。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还使劲,龂龂争辩。檐下飞蚊生自灭,不曾知,何故团团转。谁参透,这公案?(来源:《启功韵语》卷二)
10.对画家尚明胜评论的回复:
喊着容易做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