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天津卫与“八”

标签:
谭汝为天津卫数字文化八文化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谭汝为:天津卫与“八”
过去天津人有个习惯,无论嘛事儿都讲究凑成“八”。
经营绸缎行业的有“八大祥”,均为山东章丘旧军镇孟氏家族开设。
本埠名门望族有“八大家”, 清咸丰时期为“高韩石刘穆,黄杨益照临”,后因兴衰变化,又有卞、李、王、华等家列入,而高、韩、刘等家淡出。《天津地理买卖杂字》曰:“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义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这“八大家”不光有钱,其中老石家出了著名电影演员石挥,老刘家出了著名画家刘奎龄,为天津赢得声誉。
清代推行科举制度,天津陆续设立了“八大书院”:三取书院建于三岔河口。问津书院建于鼓楼南。辅仁书院建于西北角海潮庵。会文书院建于仓敖街。集贤书院建于水师营东。稽古书院建于西北角铃铛阁。津东书院建于葛沽。崇文书院建于杨柳青。此外,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县等地,均设有书院。
旧时天津号称九国租界(其中美国租界和比利时租界有名无实),人力车要想畅行无阻,须到七国租界上捐,再加上本国的捐,凑齐了八个捐牌方可在全市通行,时称“八道捐”。
旧时天津有八个慈善组织——南善堂、北善堂、公善社、引善社、崇善东社、济生社、备济社、体仁广生社,1926年合并后称“八善堂”。
天津历来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旧时有商街“八大巷”之说,指竹竿巷(在北门外路西)、永乐巷(在西门外太平街)、大伙巷(在城外西北角)、小伙巷(在城外西北角)、毛贾伙巷(在宫北大街北口)、大丰巷(东门外南斜街)、萧居巷(在河北大街西侧)和太平巷(在南门西坐北)。
高级餐馆和大粮店都有“八大成”。清康乾年间,天津相继开业的八家店名带“成”字的高级餐馆,均开设在侯家后一带,统称“津门八大成”。主要经营南北大菜、满汉全席,只包办预订酒席,不接待散客,对形成天津传统菜系起到奠基作用。
后由于商业中心南移,“八大成”先后停业,后在南市又新开八家,则为“新八大成”。“津门风光八大成,四扒馆亦最驰名。”
天津河东粮店街原为天津粮食东集,从清咸丰三年起陆续开设八家大粮店,号称“粮店街八大成”,可称富甲一方。
天津雅俗共赏的菜肴“八大碗”——旧时天津宴会用大碗盛放八种组合菜肴,因季节和需求而变化。如溜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独面筋、汆丸子、烧肉、松肉等,又有粗、细、荤、素、清真等类别。
天津劝业场有“八大天”,在场内设八个娱乐场所,均以“天”字开头为名号。
旧时春节,天津人为美化环境、烘托气氛、祈福求吉,许多家庭都贴红色饰物,称为“八大红”:门神;春联;春条(如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抬头见喜等);斗方(福字);吊钱(如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等);窗花;年画;用绢绸编织的工艺品(如十二属相、花生串、元宝串、五彩椒等)。
天津旧俗,男女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八件首饰作为聘礼:耳环、戒指、镯子、簪子、脖链、鸡心、头针、裤钩。富贵人家用黄金的,称为“八大金”;小门小户则多用白银的,称为“八大银”。
总之,当年天津人就跟后来的广东人一样,约定俗成逢事喜欢“八”。您看:说相声的有“八大德”,糕点铺有“八大斋”,救火的有“八大水会”,料理丧事的有“八大杠房”。旧时,天津人喜欢用数字行第相称:王二、张三、赵四、朱五、杨六、丁八、刘九、曹十……。习惯尊称为“赵八爷、李八爷、张八爷”,就是没有“王八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