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人的根在安徽固镇吗?

(2011-07-22 22:26:16)
标签:

天津人

天津方言

安徽

固镇

文化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天津人的根在安徽固镇吗?

      趙汗青

  

                                  来源:互动中国网·当代中国
 
        
天津是个什么地方?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的大城市;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是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北方国际物流中心。

       
而固镇不过是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的一个人口不过60万的小县。这样的地方能是天津人的根吗?如果在过去或许很多人不相信,但是,如今已有事实证明:也就是说基本上确定了天津人的根在安徽固镇。

        
要想搞明白这事,还要先从燕王扫北说起:民间传说朱元璋称帝后,封了不少藩王。屡建战功的四子朱棣握有重兵,遭朱元璋忌惮。为了削弱他的实力,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封他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当时征兵的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也就是随燕王扫北的人,年轻力壮的人都不许去,只许五十岁左右的人去。而这些人都是带有家小的。这就是说,燕王确实从安徽固镇一带招募了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600年前的固镇不叫固镇,只是凤阳府下的一个叫“谷阳城”的地方。近期有专家考证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陈胜就是这个“谷阳城”人。当然,是真是假与本文无关。不过,当时“谷阳城”一带范围较大,人口众多倒是事实,如果说燕王从这一带招募了很多士兵带走则是极有可能的。

        
天津市政协文史委主任万新平,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庆株,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谭汝为等一行五人,就曾连续两次前往安徽省固镇县开展天津话与固镇话异同及历史渊源座谈研讨活动。

        
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固镇方面高度重视;县委书记汪支边,县长吴道俊,县政协主席王正武,县委副书记郭安淮,县委常委杨传旭,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邹光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化,县政协副主席曹雷及秘书长高正薇等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了座谈研讨会。蚌埠市政协文史委有关负责人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县委宣传部、县地方志办公室、县文化馆负责人及有关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天津方言究竟与安徽固镇方言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渊源?马庆株教授在谈及感受时显然很激动,“我到了固镇,就跟到家一样,一点都不觉得像是到了外地。在固镇我能听到乡音,真的很亲切。如果固镇人到了天津,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谭汝为教授认为,“从历史资料和早年相关学者的调研来看,天津话和固镇话关系明显。史料记载就给出了很多线索。天津是移民城市,600年前建成时是军事卫所,燕王扫北的部队前来驻守天津卫。这是第一批移民,从明史中可以查到,驻军大部分人的籍贯是安徽和江苏,其中安徽以宿州、固镇、凤阳居多。

        
天津市作协文学院长肖克凡撰文介绍:固镇话“死面卷子”一词就是活脱脱的天津话!两地叫“稀饭”不叫“粥”,不叫“红薯”叫“山芋”,管油条叫“油果子”,管朝前走叫“照直走”。天津称开洼里的村落高地为“台子”(譬如侯台子蔡台子王台子),固镇亦然。天津老话儿称餐饮业为“勤行”,固镇也是如此。固镇人称三连间的民居为“一明两暗”,增加两间面积则称为“明三暗五”,这跟天津完全一样。漂浮多年的天津方言岛,似乎渐渐找到了它的大陆。我在固镇的总体感觉是——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当然,如果真的定性天津人根在固镇或许不完全正确,也可以说在江淮、在凤阳、固镇、宿州等等,但毕竟人类之根总要有个准确的名称:比如“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愚以为天津根在固镇之说还是完全可以定性的。

 

附:天津话与固镇话异同及历史渊源座谈研讨会诗作。
                                                                  
  

天津市政协文史委一行访固有感
    固镇县政协常委 单桂体
  

兄弟相寻数百年,乡音仿佛证前缘。
    偏劳春雨报堂燕,正筑梦中金谷园。

 
   
  固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耿剑
  

五月榴花相映红,乡音依旧情意浓。
    岁月沧桑人逝去,唯有亲情最甘醇。

    欢迎天津市政协考察团
   垓下学会会长丁玉群
  

日丽风和初夏时,谷阳城里聚相知。
    悠悠岁月增遥念,浩浩情怀寄夙思。
    故地初游寻旧雨,前缘再续赋新诗。
    乡音乡谊连千里,共话沧桑唱竹枝。

 和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马庆株
  

故镇津门六百年,声音血脉有深缘。
    谷阳亲切如乡里,我辈寻根梦已圆。

   
 方言文化寻根,和固镇诸君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谭汝为
  

设卫天津六百年,乡音乡谊一线牵。
    东风送我到固镇,兄弟相逢谷阳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