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文化 赴皖北 寻根调查
(2011-07-20 22:27:01)
标签:
天津方言文化皖北寻根调查蚌埠固镇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天津方言寻根调查新闻报道三则
蚌埠淮河晨刊
2011-07-13讯:(记者
娄山)“腻歪”“妖蛾子”“起哄架秧子”“垫巴垫巴”……这些蚌埠人脱口而出的蚌埠话,竟然也是天津人的口头禅。昨天上午,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谭汝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庆株等一行7人专程来蚌,为天津话“寻根”,互动交流中,发现两地语言中共通之处还真不少。“乡音乡情,一见如故!”谭汝为教授已是第二次来蚌埠调查方言,并带来了自己的专著《这是天津话》。此次来蚌,旨在寻找蚌埠话与天津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上存在哪些渊源。“天津是个方言岛。”
谭汝为教授介绍说,方言岛是个语言学术语,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的方言区,形成了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天津话与周边地区方言缺少共同点,一些专家初步考察推测,天津方言的母方言是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皖北平原,范围北至徐州、南至蚌埠。据记载,明代实行军屯制,外地大量移民以军事组织形式到天津一带屯田,江淮一带大批居民携带家眷在天津聚居,家庭承袭,邻里相望,最终形成了牢固的“方言社区”。
二、天津方言与蚌埠渊源深厚
蚌埠日报2011年7月13日讯:(记者
李扬)相似的语音,相似的语调,甚至相似的性情,天津方言与蚌埠话之间到底有何种渊源?昨天,天津市政协组织一批文史专家来到蚌埠“寻根溯源”,与我市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天津方言与蚌埠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缘起及演变。
三、天津方言赴皖寻根 固镇方言是天津“母语”
中新社固镇7月12日电(中新社记者 成展鹏)天津口音与周边地区毫不搭界,既不同于近邻的北京,也与鲁方言关系不大,环视四方,还是难觅母语源流。天津话以其强烈的个性,给人奇峰突起的感觉,仿佛“飞来峰”从天而降,却又不知峰来自何方。12日,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谭汝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庆株等一行7人在蚌埠固镇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专程来到固镇县,目的为天津话“寻根”。他们认为固镇的地方语言是天津话的母方言。
据《天津卫志》记载:“永乐初始群而居之,杂以闽越吴楚齐梁之民。”据谭汝为教授考证,明代驻守天津卫的多数是安徽人,天津曾有6位安徽籍高官的祠堂,证明了当时安徽人在天津的重要地位。
谭汝为教授介绍说,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的方言区,形成了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天津话与周边地区方言缺少共同点,一些专家初步考察推测,天津方言的母方言是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皖北平原,范围北至徐州、南至蚌埠。据记载,明代实行军屯制,外地大量移民以军事组织形式到天津一带屯田,江淮一带大批居民携带家眷在天津聚居,家庭承袭,邻里相望,最终形成了牢固的“方言社区”。
从历史人文方面看固镇,它与现今蚌埠没有什么关系,即使历史上固镇一度归属凤阳管辖,其文化差异仍然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固镇就是固镇,固镇就是“这一个”,别无分号。而“腻歪”、“妖蛾子”、“起哄架秧子”、“垫巴垫巴”……这些固镇人脱口而出的地方话,也是天津人的口头禅。
据谭汝为教授介绍,这是他们第二次来蚌埠调查方言,并带来了自己的专著《这是天津话》。此次来固镇,旨在寻找固镇话与天津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上存在的渊源和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