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楷模——梅贻琦
(2011-06-12 16:58:06)
标签: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育楷模 |
分类: 教育论坛 |
校长楷模——梅贻琦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1889-1962)是天津老乡,出生在南运河畔、小伙巷东侧一条狭小的胡同——梅家胡同。梅贻琦早年家境贫寒,1904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成为该校第一期学生。1908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学习。1909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马萨诸赛州吴土脱工业学院,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后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梅贻琦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31.12-1948.12,任期十七年),也是对清华影响最大、最富人格魅力的校长,被台海两岸一致尊推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流传最广的至理名言,是他在就职演讲中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这样的理念,加之超人的眼光和待人的热诚,延揽了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冯友兰、金岳霖、吴晗、李达、熊庆来、马大猷、华罗庚、林家翘、钱伟长、钱学森、吴有训、周培源、梁思成等一代翘楚。“大学·大师·大楼”这句话,至今仍被反复引用,而且针对性很强——似乎梅贻琦老先生早在八十年前,就先知先觉,对今日现状,先留预言,立此存照。
与同时代的蔡元培、梁启超、胡适诸公相比,梅贻琦似乎没有多少传奇色彩,也很少有个人的传世著作。但有文章评曰:梅贻琦是一位纯粹的大学校长。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学术地位,也很少就政治、经济等公共事务发言,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办好清华这件事情上,心无旁骛,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惟其如此,才是梅校长最伟大之处,这也是清华的最大幸运。
梅贻琦长期独掌数十万美元的清华基金,却难以维持家计,须梅夫人挎篮卖糕赚钱贴补家用。梅校长一生没有积蓄,住院和殡葬都赖校友捐助。住院期间一直紧抱一个黑色皮包。病逝后,人们才知道里面装的是清华基金账目,笔笔清爽,毫厘不差。在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贪污成风的年代,梅公竟能如此廉洁自律,“真是圣人行为”。
号称西南王的云南省主席龙云,对西南联大创立支持颇大,但因女儿报考西南联大附中落榜,十分不快。后听说 “梅校长女儿梅祖芬也未被录取”,愕然之后,怨气骤消。此举使许多权贵显要,从此再也不敢为子女考清华“走后门”而开口了。
这些小事,其实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校训最好的注解和案例。
高踞清华校长之颠的梅贻琦,无意中树立了大学校长的楷模和评价标准。梅贻琦十七年的校长生涯实践表明:一个好校长至少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治学理念,心无旁骛的全身心投入,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显然,个人的学术成就只是锦上添花的附带条件,起码不是好校长的充分条件。实践证明,所谓校长院长“双肩挑”,殊不可取。
百年清华,这所学府“盛产”校长。在老清华时代,熊庆来任云南大学校长,萨本栋任厦门大学校长,顾毓琇、吴有训任中央大学校长;梅贻琦游美学务处的校友——胡适任北大校长,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这些老辈联袂谱写了民国大学史的光荣。那时校长群体的人文素质和人格魅力,确实令人钦敬向往——因为他们是站在民族教育峰巅上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