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李世瑜先生的学品和人品
(2011-04-09 11:08:56)
标签:
李世瑜学品人品社会历史学学术方法论谭汝为文化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李世瑜先生的学品和人品
( 2011-04-08,在“李世瑜先生逝世百日纪念会”上的发言)
谭汝为
尊敬的王辉先生,
尊敬的万新平先生,
主持人,各位专家学者:
李老探求真理重实践,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为人先求开拓——这种求真务实精神,难能可贵!李老在长篇论文《社会历史学之理论与实践讲稿》结尾指出:“社会历史学这套方法论是不胫而走、势在必行的,许多人已经在走着,行着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这样做,诚如斯,‘史学危急’于我何有哉!”这段语重心长的切身体会,值得天津学者深思而慎行。
李世瑜先生是我素所钦仰的师辈,是待人真诚、奖掖后进的一位慈祥的老人。多年交往,我们爷俩儿成为忘年交。多年前,我与李老,及民俗学家张仲等老先生一起,多次参与天津市地名管理办公室召集的天津地名命名审议工作。李世瑜老先生对天津地名如数家珍,对天津各地方言惟妙惟肖的模仿,洋溢着睿智幽默的谈吐,高尚纯真的人格魅力。这位宽厚而慈祥的老人,给后辈学者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上半年,我和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穆森、王振良先后三次拜访李老,商议文稿编辑和研讨会会务。每次交谈皆涉及天津方言、地名、民俗、地域文化等诸多学术问题。6月12日,李世瑜先生请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穆森先生给我送来一批资料,供研究天津地域文化和方言时参考。其中有《天津通志·民俗志》、《中国民俗大系·天津民俗》、《天津文化通览·民俗文化谭》、《天津方言语汇》、《北京土语》、《北京方言词典》、《十三辙实用词语手册》等十来本。不久后,又嘱穆森先生捎话:“带给谭汝为先生的书,不必归还了,是送给他的。我手头还有一些图书资料,都是谭先生用得着的,让他来我家选取。”当时,我深受感动,但悲愧交加!年近九旬且重病缠身的老人,在生命最后阶段,仍满怀热情地对后辈学者寄予厚望,令人钦敬,但悲从中来。李老之学术嗣响早已播誉于海外,但遗憾的是津门故里似仍乏继其衣钵者,令吾侪赧颜惭愧!但李世瑜先生金针度人,薪火相传的愿望,终应焕发卓荦光华。
2007年,李世瑜先生出版《社会历史学文集》时,学界三位老人为之撰写贺联。傅学玉撰联:“落笔多创意,有文辄拓荒。”侯振鹏先生撰联:“民间教门,独辟蹊径;社会历史,别出新裁。”任秉鉴撰联:“天津卫六百载,粮鹾懋迁,乃成都市,谁当拓荒者?端看一片方言岛;渤海湾五千年,沧桑演变,终是良田,全归造化工,赖有三条贝壳堤。”对李老学术贡献之总结,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如何对李老的七十年学术活动进行总结呢?思忖良久,写出四句话:“龙虫并雕,雅俗共赏,追求创意,功在拓荒”——这16个字和上述联语,可视为李世瑜先生治学特点与学术贡献的定评。
我们总结李世瑜先生七十年来的学术成就,探研并总结其倡导的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加以推广和弘扬,必将嘉惠学林,垂范后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