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义和团和洋务运动:都应重新审视
(2010-12-17 16:40:13)
标签:
太平天国义和团洋务运动重新审视实事求是历史本来面目文化 |
分类: 诗文与杂感 |
太平天国、义和团和洋务运动:都应重新审视
评价中国历史上的人和事,应有个标准。杨天石先生认为:可以借用和参照“三个代表”,作为研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名为“三个标准”。第一,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看他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还是向后倒退。第二,看他对于文化发展是推向更高的层次,还是阻碍文化的发展。第三,要看他对民族、对老百姓,是有利还是无利。
站在革命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会把许多革命之外的东西否定掉。比如“洋务运动”,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是否定的。为什么否定呢?八个字: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因为洋务派对外签了好多“卖国条约”,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对外是妥协的、投降的,对内镇压太平天国。
革命史的模式把不该肯定的东西肯定了,把该肯定的却忽略了。把义和团运动作为革命高潮,那是荒唐透顶的!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灭洋”,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当然要反对;但“扶清”的革命性何在?一点也看不出来。所以说,按照所谓的“革命史观”,可能肯定了不该肯定的东西,否定了不该否定的东西。
另外,革命史模式把近代史的丰富性排除了。比如近代史上曾盛行两种思潮:“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发展科学救中国,另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救中国。按照革命史模式,只有革命才是唯一正确的,所以科学救国、教育救国都被认为是改良主义思潮,常被否定。所以,我们不赞成所谓“革命史”的模式。
其实写历史不需要什么模式。先确定一个模式,很可能画地为牢,把自己局限住,把自己困住了。如果说非要有模式,那就只有一个模式,就是实事求是的模式,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原来是什么样的,你就怎么写。
这牵扯到“方法论”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讲:“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原则是从历史里抽象出来的,所以不是历史去适应原则,而是只有原则符合历史时,这个原则才是正确的。写历史的指导思想,就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这就可以了。
(根据 腾讯 杨天石《为什么中国人老是把历史搞错》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