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386
  • 关注人气:20,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三首咏秋诗词鉴赏

(2010-11-10 20:20:57)
标签:

谭汝为

咏秋诗词

鉴赏

刘禹锡

辛弃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三首咏秋诗词鉴赏

——授课笔记

 

    谭汝为

 

   唐人 刘禹锡《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首先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一员。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衔。工诗能文,其民歌体《竹枝词》对后世诗歌创作颇有影响。七言律绝,精警含蓄,多为传诵名篇。诗作情感昂扬,内涵深沉,境界开阔,风格清朗,故有“诗豪”之称。有《刘宾客文集》《刘梦得文集》。

 

 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确与众不同,一反文人悲秋传统情调,唱出昂扬向上的高歌。第一首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的春天要好,秋日晴空中振翮高翥的白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使人为之精神抖擞,从而引发高亢的诗情。第二首吟咏秋色,明净清白,红黄相间的秋光,显示高雅闲淡的情韵。高楼远眺,顿感神清气爽,令人心境清澈澄净;绝非浓艳春色,惹人轻浮若狂。两首秋词,于即兴写景中蕴含哲理,发人思索。

 

   宋人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知人论世,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杰出的词人。二十一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任耿京军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投闲置散二十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六十八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多次提出北伐复国方略,但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词典故较多,先作简要解释。“灵山”,在江西上饶,绵延百余里。作者打算在此地开凿一方湖池,命名为偃湖。作者在灵山齐创作这首词时,偃湖工程尚未竣工。“叠嶂西驰”三句。写重叠的山峰犹如万马回旋,向西奔驰,忽然掉头向东。“缺月初弓”,弯月如刚拉开的弓。“老合投闲”,老年人就应让自身休闲。“检校长身十万松”:检阅高峻茂密的松林。“龙蛇”指状如龙蛇盘曲的松枝松影。白居易《草堂记》有“夹涧有古松,如龙蛇走”句;苏轼《戏作种松诗》:“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爽气朝来”,用典。《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似谢家子弟”,东晋士族谢家子弟,服饰端庄,风度翩翩。《晋书·谢玄传》:“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相如庭户”,司马相如外出,随从车骑华贵雍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太史公”,即司马迁,字子长,任太史令,所作《史记》自称《太史公书》。《新唐书·柳宗元传》:“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

 

 这首词的奇特写法为写景韵文创一新格。上片白描,铺叙灵山齐庵之壮美景色。着重写山之动态:自远及近,由大到小,开头破空而来,气势非凡。以化静为动笔法摹写叠嶂重峦如万马奔腾,先“西驰”,后“回旋”调头“欲东”。描写惊湍小桥,活跃灵秀。下片着重绘山内在之神。作者选用的典故,如谢家子弟的衣冠,司马相如的车骑,太史公的文章,皆以人喻山、以文章风格喻山,立意别致、构思奇特。用典取事,自然超旷,韵味无穷。终篇以景作结,余音袅袅。

 

 欣赏完这首词,我们一起阅读邓广铭先生在《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中的评论,可能就有更深入的认识:“辛稼轩不但把词用来咏物、抒情,而且用以写景、叙事,用以寄感慨,发议论。唯其能够随歌咏和抒写对象之不同而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曲调,故就稼轩词的体裁和形式而论,也都是脱落蹊径、不主故常的,其繁富多样也遂为南宋其他词人的作品之所不能比拟。……他阅读的书籍十分广博,记忆力也很强。特别是在闲居上饶、铅山期内,插架书籍甚多,可以经常地出则‘搜罗万象’,入则‘驰骋百家’,胸中遂也贮有万卷之富。所以在他写作歌词时候,能把经史百家遂心如意地驱策在他的笔下,因此,使用典故之多,也成为稼轩词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凡此诸处,都可以体现出稼轩词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辛稼轩的学识尽管博洽,才气尽管磅礴,而他的作品,却大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工夫才得完成,并不是灵感一到即率尔操笔、一挥而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