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386
  • 关注人气:20,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适与黄侃的白话文之争

(2010-06-26 08:30:00)
标签:

五四

新文化运动

胡适

黄侃

白话文之争

校园

分类: 教育论坛

胡适 与 黄侃 的白话文之争

 

谭汝为

 

“五四”运动在文学语言革新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弃文言用白话。在当时的文坛上,主张使用白话写作的新潮文人,把流行几千年的文言愣丢到一边,并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群体。其中不遗余力、身体力行推行白话文的领袖人物,就是胡适。

 

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形成系统理论的,就是他归纳的“八不主义”和“三白看法”。早在民国六年(1917)一月,胡适就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胡适主张:“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这段文字的语体形式和今天的顺口溜、打油诗毫无二致。

“五四”前后,著名经学家黄侃和胡适同在北大任教。黄侃先生竭力反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黄侃答道:“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胡适听后一时语塞。

 

还有一次,黄侃在北大讲课中,竭力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全书久未完成。黄侃曾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遂问其故﹖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

 

黄侃与胡适就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问题,在北大课堂上斗法。我们今天看来,很有意思。至于谁对谁错,谁厚道谁尖刻,不妨暂且撂到一边。重要的是,后生晚辈可从中感悟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办学主旨“兼容并包”所产生的自由、平等、开放的氛围,领略课堂教学中思想交锋的坦诚、冷峻和幽默。与今之大学课堂绝大多数毫无棱角的呆板宣科,大异其趣,故令人神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