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开发西北边塞的先驱——杨柳青人“赶大营”
(2009-12-17 10:24:12)
标签:
新疆左宗棠开发先驱天津杨柳青博物馆谭汝为赶大营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开发西北边塞的先驱
——杨柳青人“赶大营”
所谓“赶大营”,是在清光绪元年(1875)钦差大臣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征讨阿古柏入侵的背景下兴起的,历经百年风云。左宗棠率领大部队进军西北时,考虑到军队长途跋涉,辎重粮草由后勤运输部队供应,但官兵的生活日用品供应确实存在难题。于是,就很有远见地命令先遣部队在沿途设立官店,搭盖帐篷临建,供工匠、驭手、脚夫等随军后勤人员歇脚住宿。同时,在军队驻扎营地附近,划出一块地盘,称为买卖圈子,允许持有出关印照的内地商人随营做生意,并可在这个圈子内搭棚设帐休息。许多杨柳青人就跟随征戍大军做小买卖,一路小跑地追随部队的行踪向西征发——这就是“赶大营”。
在杨柳青博物馆珍藏着一份九十多年前赶着大篷车,离开杨柳青,前往新疆迪乌鲁木齐的“路程图”。在展开后长1·5米的折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沿途经过153站的地名和里程。其中主要站名是:经静海、沧县、德州、临清、濮阳;渡过黄河后,过开封、郑州、洛阳;再入陕西西安、宝鸡、天水,到甘肃兰州;出嘉峪关,过玉门关,进入新疆,抵达迪化县(今乌鲁木齐市)——行程8171里。博物馆还收藏当年赶大营所使用的“褡裢”,上面绘有西部风情图案仍依稀可见。
开始时杨柳青人随军或作肩挑生意或赶着大篷车,然后逐渐定点经营,最终形成遍布整个新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翘居“新疆八帮”之首。随着“赶大营”艰苦卓绝的进行,天津地域文化也随之传入新疆,被称为“百艺进疆”。
“赶大营”是杨柳青人的壮举,也是我国近代商贸史上的奇迹。“赶大营”兴起于清光绪元年(1875),在光绪十年(1884)进入全盛时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盛转衰,其陈迹遗存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大规模自发移民,使约3000余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成功移民新疆。这些杨柳青人艰苦创业,爱国爱乡,既建有协军卫国之功,也沟通了新疆与天津的经贸、文化交流,成为开发西北边疆的先驱。
安氏为杨柳青镇八大家之一,清光绪年间经商新疆致富。安氏家祠占地800多平方米,中间一穿堂,将建筑分为南北二座院落,布局相同,皆为四合院式,至今保存完好。安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系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宅邸。安家大院和安氏祠堂,就是“赶大营”的实物见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