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是怎么档子事?(中)
谭汝为
5
.对模糊语言不应挑剔和排斥
社会生活既需要精确的语言,也需要模糊语言。对模糊语言一味挑剔和排斥,就会闹笑话啦!在一次乘车旅游时,为了消除旅途中的单调,笔者给几位同事出了两条谜语让大家猜:
(1)
打篮球各进两个(打一城市名)——谜底:四平。
(2)
孕妇踩钢丝(打一四字格成语)——谜底:挺儿走险(铤而走险)
正在大家热烈地竞猜时,一位先生以不屑的口吻,严肃地指出了这两个谜面存在的毛病:
第一个谜面,要知道打篮球得分还有远投三分球和得一分的罚球,双方各进两球,也许是六平,也许是二平,怎么就一定是四平呢?第二个谜面问题更大——首先,怀孕三四个月,外表上看不出来,怎么能说“挺”呢?其次,怀的究竟是男孩女孩,难以预知,你怎么能说“儿”呢?
听了这番冬烘高论,简直把我气得苦笑不已。我说:按照阁下的意思,这两个谜面就得改成:
(1)
打篮球各进两个(注:三分球和罚球除外)
(2)
怀孕四个月以上,通过B超检查确定所怀胎儿为男性的孕妇踩钢丝
平心而论,修改之后的谜面确实很精确,很科学,毫发无爽,简直无懈可击;但是这么一搞,罗嗦繁琐、抱柱守株,人们看了误以为是黑色幽默,是开玩笑;而谜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诱人的情趣就都丧失殆尽了。这个例子,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社会生活既需要精确的语言,也需要模糊语言。对于模糊语言不应排斥否定,而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6.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是不同的概念
模糊语言与模糊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它是语言自身所固有的属性,对于一个语言社团的一切成员都是共同的。它的存在也并不受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制约。例如“春-夏-秋-冬”,这四个表示季节的词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明确界线,存在着中间过渡地带,呈现出语义的模糊性。这是语言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在语言具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另外,某些语言单位具有同形异义现象,如多义词、同音词、多义结构(也称为歧义结构)也属于模糊语言的范畴。例如:
(1)这十几篇作文我足足改了半天。(这里的“半天”指白天的一半。)
(2)我在公交车站等了半天,汽车才来。(这里的“半天”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杜鹃声声,令人联想起古代悲剧传说。(这里的“杜鹃”指一种益鸟,也叫布谷。)
(4)满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这里的“杜鹃”指一种开红花的灌木,也叫映山红。)
“半天”“杜鹃”这类多义词或同形异义词的存在,也是语言模糊性的一种表现。试再举一例:“斗”是一个容量单位,斟酌“斗”这个词在与其他名词组合成词语后所表达的语义,既可以表示“小”,又可以表示“大”,呈现出向两极异化的特殊状况:
斗1 —表示“大”的意思,如:斗胆、斗笔、斗碗、斗大的字不认识半升、堪笑牡丹比斗大等。
斗2
—表示“小”的意思,如:斗室、斗舍、斗门、斗筲之辈、斗方名士、斗斛之禄、斗升之水等。
这就形成了一个规律:在“斗”的后面组合上一个比“斗”的体积小的名词,所组成的词语就表示“大”的意义;在“斗”的后面组合上一个比“斗”的体积大的名词,所组成的词语就表示“小”的意义。这种形成两极对立的复杂的语义状况,也是模糊语言,或者说是语言的模糊性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7歧义结构也是模糊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多义结构,或叫歧义结构,也是语言模糊性的一种表现。例如:
(1)没有必要的批评是害人的
A.(没有-必要)的—批评-是-害人的。(吹毛求疵式的批评可以休矣!)
B.没有-(必要)的-批评-是-害人的。(强调开展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A.我们—没有—做
<不好>的—事情(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抒发豪情。)
B.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我们没干坏事—自我辩解。)
(3)开刀的是他父亲
A.“他父亲”是施事者,是为病人做手术的医生。
B.“他父亲”是受事者,是接受手术的病人。
上述例句中的“没有必要的批评”、“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和“开刀的”都属于多义结构,或叫歧义结构。因为它们同时可以具有起码两种解释,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模糊结构。
美国前总统的顾问伦纳德-加布特有一次想找以色列驻美大使谈话。他告诉白宫的接线生:“请接以色列大使。”10分钟后,接线生的电话叫醒了睡意朦胧的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那时,正是以色列当地时间凌晨3点钟。毛病出在加布特没有讲清楚——他要找以色列驻美国大使,还是美国驻以色列大使。“以色列大使”这个模糊结构造成了一种误会。模糊结构运用不当,也会造成交际的障碍,甚至误事。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