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16
  • 关注人气:20,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关于“诗穷后工”的学习心得

(2009-10-20 22:02:07)
标签:

诗穷后工

诗人

文学史

韩愈

欧阳修

苏轼

学习心得

谭汝为

杂谈

分类: 诗文与杂感

关于“诗穷后工”的学习心得
——读诗札记

谭汝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为其朋友梅圣俞的诗集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他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穷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谭汝为:关于“诗穷后工”的学习心得

     (李清照)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们常说诗人的仕途往往不顺利,以至穷困潦倒。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作,大多是出于这些命运坎坷者之手。这些人内心都是抱负不得施展,往往寄情山水,借外界景物,利用比兴手法,抒写内心的忧愤。并不是写诗会使人处境穷困,而是命运坎坷多难却有利于使人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诗穷而后工”这种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源远流长的。孔子“诗可以怨”则是这种观点的直接理论来源,战国屈原的“发奋以抒情”是它的先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有《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认为不幸遭遇是这些作者著书立说的动因,忧愤穷困反成为其事业成功的动力。李白说:“正风何微茫,哀怨起骚人”(《古风》);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韩愈说:“太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愁之言易好。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这几位唐代诗坛巨擘都指出:作家的穷愁与不幸却可以成为创作的心理动力,促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宋代苏轼反复在诗作中对“诗穷后工”的观点予以肯定与引申: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病中大雪,数日未起观……》)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次韵仲殊雪中西湖》)
     非诗能穷人,穷者乃诗工。此语信不妄,吾闻诸醉翁。(《僧惠勤初罢僧职》)
     恶衣恶食诗愈好,恰似霜松啭青鸟。(《次韵徐仲车》)
     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信知诗是穷人物,近觉王郎不作诗。(《呈定国》)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作进一步阐发“诗穷后工”的观点:

   

     诗家事业君休问,不独穷人亦瘦人。(《对镜》)
    天恐文人未尽才,常使零落在蒿莱。(《读诗人愁诗戏作》)
    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读诗人愁诗戏作》)
   

    明朝诗人瞿存斋的诗也道出了文学创作的这条规律:

    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
   

    从中国文学史上分析,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蔡琰的《悲愤诗》、杜甫的《奉先咏怀》、李清照的《声声慢》都是身遭困厄倍尝穷愁的发奋之作。韩愈说的“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是说欢愉之辞发之于志得意满的富贵悠闲,自然缺乏激情,往往失之于平淡凡庸;而穷苦之言,发之于忧愤怨恨,生自于羁旅草野,充盈着悲愤沉挚的气势,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正如钟嵘《诗品序》中所言: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生活中所遭遇的挫伤忧患,常使诗人在心灵中受到强烈的感发刺激,因而创作出深挚动人的诗篇。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焦虑”是卓越的艺术创造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思想与精神处于焦虑状态,对于科学创造妨害颇大,但却有助于艺术创造。这里所说的“焦虑”与我国古人说的“穷愁”“穷悴”意义相近。科学家特有的精神气质往往使焦虑心境极少出现,而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却常常导向焦虑。艺术家在焦虑不安的体验中,对社会人生的体悟更为深刻与透彻,只有把这种内在激奋之情以某种艺术形式传达出去,焦躁不安的心灵才会得到宁静或缓解。 “长歌当哭”,他们的创作是发诸心灵深处的悲鸣与呐喊,是用血泪合流的笔墨去抒写真情。历史上有多少志得气满的王公贵族,他们附庸风雅的泛泛之作早已“身与名俱灭”,而那些“发愤”之作却成为千古绝调,永垂青史——“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当然“诗穷而后工”并非泛指一切人,而是指具有某种特殊才质的人,即具有文艺才质的作家。另外这样的诗人须有崇高的精神与执着的志向。他所抒发的悲愤不仅仅出于个人的不幸,而且应当与时代、社会相沟通融和,才能产生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正如别林斯基说的:

    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能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能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紧紧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别林斯基论文学》)
   

    翻开中国诗史,从屈原到陶洲明,从李白、杜甫到苏轼,从陆游、辛弃疾到夏完淳、秋瑾,古代诗人饱受痛苦的心灵孕育、产生了光华璀璨的诗歌精品。这些广为传颂的诗作,可以说是诗人们遭遇不幸、疾痛惨怛的人生记录,也是他们忧国忧民与时代脉博一起跃动的那颗丹心的光彩折射。

    “诗穷而后工”,揭示了诗人创作才能的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规律,也是对古代诗人创作实践的一种客观概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