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天津的仓廒和粮店
(2009-08-01 18:31:33)
标签:
天津仺廒粮店文化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天津的仓廒和粮店
谭汝为
1. 运河与南粮北运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就是长 180公里的北运河和长414公里的南运河。在历史上,南运河曾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两条运河在天津三岔河口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因此海河成为连接运河航运与海运的唯一通道。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动用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达3万艘。运河漕运的水道开通,使原先默默无闻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为遐迩闻名的天津卫。因此天津城市的兴起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天津就是由运河载来的一座城市。
说天津聚落是伴随着漕运而逐渐形成的,明显呈现带状分布特征。海河与运河沿岸附近的聚落密度和规模都较大,如南运河沿岸的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官屯、双塘等,都是明代漕运的码头,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 天津的仓廒
天津自古靠漕运兴市,沿海河和运河多处建有仓廒以囤粮,从而出现了如南仓、北仓,上仓、下仓,东仓、西仓等成对的地名。“南仓”位于北辰区天穆镇,元初即为百万粮仓,因与“北仓”位置相对,故名“南仓”。“北仓”位于北辰区京津路西侧、北运河东岸,元、明时即为漕运码头和储粮地,清乾隆年间在此建造津邑储备粮仓,与“南仓”同为仓廒,以相对位置得名“北仓”。“上仓”位于蓟县县城南15.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漕运最靠北的一座大型粮仓,以北为上,故名“上仓”。“下仓”位于蓟县县城南28.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上仓南面的一座运粮仓廒所在,以南为下,故名“下仓”。“东仓”“西仓”都处于武清区大沙河乡,是相邻的两个村落,皆为元朝时储运漕粮仓廒的旧址。元末仓廒废置,演变为村落,因所处方位,分别名为“东仓”“西仓”。
“仓廒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部,在东马路西侧,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仓廒储存漕粮,后形成街道,故名仓廒街。“仓门口”是胡同名,处于仓廒大门的位置,故名。“仓门口横胡同”处在仓门口前方,故名。
“军粮城”位于东丽区津塘公路北侧,唐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保证幽蓟地区的军需物资供给,在此建造储运中转军粮的基地,因而命名为“军粮城”。武清北蔡村乡有村名“粜粮务”,辽代时这里曾是百姓买卖粮食的交易市场,后成为村名。武清有地名“仓上”,明代在此驻军屯田,建有储粮仓廒,渐成聚落,始名小仓屯,后演化为“仓上”。
3. 晾米和晒米
武清区大良镇有村名“炒米庄”,辽代此处为辽军炒米之所,就是把生米炒熟,便于行军贮存食用,形成聚落后,以“炒米”为村名。宁河县蓟运河东岸有相邻两村名“前米厂”“后米厂”,明永乐年间建村,传说燕王扫北时运粮船沉于村边河段,后将打捞上来的军粮在村里晾晒,故村名“晾米厂”。后村一分为二,分别名为“前米厂”“后米厂”。
明宣德年间在天津城内东北隅建造仓廒,漕粮运抵之后,在入仓前必须平铺于场地通风晾晒,于是仓廒前的大片空地就派上了用场。后仓廒被焚,晾晒场地建房成巷,故以“晒米厂”作为巷名。由此又派生出“晒米厂小马路”“晒米厂东胡同”等街巷名。
4. 粮店和米铺
天津市区有两条“粮店街”,一在河北光复道,一在红桥大伙巷。河北“粮店街”位于海河东路北段东侧,北起小口河沿,南至兴隆街,长约600米。原地处旧三岔河口,为漕粮集散地。至清道光年间始,此处粮商聚集,粮店林立,后形成街道,故名“粮店街”。后为便于漕粮的储存转运,改称“粮店前街”和“粮店后街”。红桥“粮店街”东南起肉市口大街,西北至小伙巷,长约300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因街内有甄记粮店而得名。
红桥区河北大街南段西侧有“米铺胡同”,始建于1862年前后,因胡同口有一米铺,故名。由此派生出“米铺西胡同”。大伙巷有“穆米厂胡同”,始建于1772年前后,因胡同内有穆姓开设的米厂而得名。鱼市大街附近有“庆泰米铺胡同”,始建于1782年前后,因胡同内有庆泰米铺而得名。另外,河北区十字街有“粮店北胡同”,河西区柳林有“粮店巷”、东楼有“粮店后平房”等里
以粮业店铺命名的地名还有:粮店胡同、米铺胡同、麸房胡同、晒米厂胡同、碾房胡同、三津磨房北胡同、面粉房胡同、机器磨房胡同、粉房胡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