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苏轼、苏辙 命名之玄机
(2009-06-23 09:52:45)
标签:
苏轼苏辙苏洵命名玄机谭汝为文化 |
分类: 人名文化 |
苏轼、苏辙 命名之玄机
宋代文人苏轼和苏辙是亲哥俩。苏轼,字子瞻,自号 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哥俩名字都和车有关系。
苏轼之“轼”,指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字“子瞻”,源自《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瞻”就是“望”。此名此字,和苏轼踌躇满志、俯仰天下、至情至性、个性张扬、豪爽不羁的性格是一致的。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落榜。他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名二子说》,寄寓深重。当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迥然有异的性格和未来的前程,充满了忧虑。
对小儿子苏辙,苏洵则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意思是希望他既要跟着前人的路子走,但也应自由发展。因为“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也不易遭人嫉恨。
从苏轼、苏辙兄弟之名,可窥见其命名玄机。“轼”,就是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对乘车人起保护作用,但所处位置在车子最抢眼处,要想做到不招人忌,实在是太难了。“辙”,其实是处于车身结构之外的、记录行进的轨迹。虽缺乏个性,但受车轮和车“轼”的影响,难免会跟着吃挂落。苏辙遭贬谪,往往是受苏轼的牵连。兄弟两人屡次遭贬,终身坎坷的命运,和老爹为之命名的玄机互为表里,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