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明:永远的恩师

(2009-04-06 07:52:16)
标签:

悼念

曹聪孙

师母

词汇学

语言学

恩师

李明

天津

校园

分类: 教育论坛

永远的恩师

——追忆导师曹聪孙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2009年春节刚过,就听到了曹聪孙教授不幸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原计划好春节后全家一起去天津看望曹老师,谁料想未能如愿,敬爱的曹老师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些天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当年聆听先生教诲的情景也历历在目。曹老师那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崇高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

 

    曹聪孙教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我教学和学术生涯的启蒙老师。25年前,也就是1984年夏天,我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有幸拜读于先生门下,攻读现代汉语词汇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师兄张绍麒一起成为他的第一批研究生。

 

    入学后第一学期,曹老师就为我们推荐了一系列语言学专著,并亲自给我们授课,领着我们逐章逐节地研读索绪尔的经典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他告诉我们,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今后的语言研究和词汇学研究都具有指导性意义,一定要反复阅读。他本人已经读过很多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正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三年中我们阅读了大量的语言学和词汇学专著。曹老师还要求我们在阅读理论专著的同时,随时作一些读书笔记,以逐渐培养学术分析和写作的能力。研究生一年级时我发表的论文《略论索绪尔的对立理论》,就是在曹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在读书心得的基础上修改而完成的。

 

    如今,当我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若干年以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打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而当自己也开始带研究生的时候,也才能理解曹老师当年指导学生的方法,是多么正确。

 

    听曹老师授课,是启迪,也是一种享受。他讲课言简意赅,击中要点,既无繁冗的废言,亦无故作深奥的架势。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语言现象,经他条分缕析后,就变得清晰而明了。

 

    曹老师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他的研究涉及到普通语言学、词典学、语义学、翻译学、图书馆学以及版本学等诸多领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治学中既注重传统,更善于开拓创新。兼任着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曹老师在古典与传统方面的造诣自不必说。然而,他从不因循守旧,总是关注着各种前沿新兴学科的发展,关注着各种新的语言现象,而且能及时地将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溶入于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中去。这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在他的《语言学及其交叉学科》、《齐夫定律和语言的“熵”——普通语言学论集》和《行为语言学趣谈》等专著中得以充分体现。曹老师也总是教导他的学生们开拓思路和视野,努力探寻新的研究视角。在我读研究生的80年代初,计算风格统计学(Computation Stylistics)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言语风格的交叉学科,在当时是前沿性很强的一门新兴学科。曹老师对此很感兴趣,他不但时常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这方面学科发展的新动态,而且特意安排绍麒师兄和我选修了天津师大物理系计算机系的课程。在他的指导和计算机系金明辉老师的协助下,我们用计算机进行了小说与政论文的言语风格统计实验,分析了小说与政论文在句长特征、词汇数量、词类特点、熟语运用与高频词等方面的风格特点。这篇实验报告发表于86年第4期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上。尽管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验规模不大,但是统计结果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曹老师对此很满意。实际上,我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做实验和实验结果本身。因为正是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懂得了从事语言研究必须从第一手资料出发,才能在分析时做到有理有据的的道理,也逐渐明白了导师是在一点一点地教我们如何做学问的真谛。

 

    曹老师虽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一直勤于笔耕,甚至离休以后也未停止过著述,直至走完他人生的最后历程。除了出版了多部专著和大量的论文以外,他还编著和主编了多部不同类型的辞书,例如《中国俗语典》《古书常用误读字字典》《新词新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等。他丰硕的学术成果,是长年坚持不懈耕耘的结果,更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晶。导师的勤奋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学术道路上前行。

 

    曹老师的为人,有口皆碑。他总是严于律己而宽怀待人。对学生他更是和蔼可亲、关心备至。作为他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亲身感受到了曹老师和师母那父母般的关爱、呵护和宽容。我至今也忘不了第一次到老师家做客的情景。那是第一学期结束的一天,曹老师请我和绍麒师兄一起去他家吃晚饭,他和师母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天津特色饭菜招待我们,让我们这两个远离家乡的学子在冬日里感受到了家的温馨。25年过去了,老师当晚那幽默风趣的话语,师母那热情爽朗的笑声,仍不时在我耳边回响,一切仿佛就在昨日。从那以后,我便成了曹老师家的常客。毕业以后,我多年在欧洲,后到北京工作。每次回天津去看望老师时,他们夫妇都非常热情,让我感觉就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曹老师每出一本新著,也总忘不了邮寄给我们,他的心里永远惦记着自己的学生。

 

    最后一次跟曹老师和师母见面,是在2005年春天,我和我爱人带着孩子一同回天津师大家属楼去看望他们。他们依然住在春光楼低层的一套简陋的单元房里,曹老师窄小的书房里满是书,连过道和窗台上也堆满了书。老师身体已大不如前,师母也已满头银发,看到他们明显的憔悴和衰老,我一阵心酸。见我们去,他们很高兴,关切地询问我和我爱人的工作近况,问我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我现在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他随即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论文集送给我。告别时,他们一直把我们全家送到大门口,师母还一再叮嘱,以后常回天津看看。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与导师和师母的最后一别!

 

    曹老师虽然走了,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著作,他编纂的词典,排列在我的书架上。翻阅他的书,重读他的文字,犹如再次聆听着他的教诲。

 

    敬爱的曹老师,学生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您一路走好,我永远的导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