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 面面观
(2008-08-02 08:28:45)
标签:
爱在中国行饮食文化饭局面面观美食 |
分类: 诗文与杂感 |
“饭局”
面面观
△ 从前,生活是从一顿饭到下一顿饭;现在,生活是从一个饭局到下一个饭局。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饭局,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中国人觉得太紧张。
颐和园听鹂馆是北京较高档饭店。一些部门举行的大型会议的宴会,多安排于此。在此举行豪宴的,多是大企业、大集团的饭局。一桌饭菜至少几千、几万,十几万一桌也属平常,甚至还有几十万一桌的。轰动全国的花费36.6万元的那一桌饭局,便是听鹂馆西安分店做出来的。
经过几轮来往,吃饱喝足,于是领导一声令下,餐桌上的餐具、酒水便悉数撤下,换上水果拼盘和饮料。戏台上的歌舞表演也适时开始,仅这戏台一晚上租金就是两万。这顿晚宴和歌舞表演等总计约10万元。
谈判饭局,险象环生
企业间谈判饭局,就没有这么惬意了。饭局开始,风平浪静,寒暄过后,便风云突变。双方揭彼之短,扬己之长,即把对方说得可有可无,而把己方说得不可或缺,以占上风,掌控主动。
酒菜是缓和气氛的工具,为了防止僵持,聪明领导者都会在争论较激烈时站出来提议大家干上一杯,以缓和情绪,再继续讨论。参加者多为高手,不会因贪杯误事,于是酒桌你来我往,皆有千杯不醉之架势,以免喝趴下出丑。
还有一种饭局,专为讨债而设。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背后却是暗自较劲。“饭”和“局”,互为表里。
社交饭局,办事求人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就是违章开车牌照被扣,先问亲戚朋友在交管局有无熟人,然后拉出来吃饭。
只要需要求人,便可以饭局开场。单位饭局,同事之间,是为了互相照顾;上级请下级,是为了收买人心,维持稳定。下级请上级,多为了升职、涨薪、调动,甚至为自己说错了某句话而道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高校学生,亦有社交饭局渗入。凡考试不及格、旷课次数过多、夜不归宿被捉等,只要犯了事就得拜托关系把老师请来,摆一桌了事。
也有想竞争团委干部之类的同学请客拉选票,或是男人追女生的“相亲饭局”,有些漂亮女生是每星期都专门等着有人来请客的,她吃完后抬屁股走人,甚至连请客的人什么模样,事后都不记得了。
商务部网站显示,2005全年餐饮业零售额8806亿元,同比增长16.8%,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3.9%。
餐饮8806亿营业额,是1978年的108倍。连续15年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餐饮业增长率一直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社会服务系统发生很大变化,更多的人喜欢在外吃饭而不是在家。另外,公款吃喝也占有很大比重。
中国的饭局名目很多,有商务的、联谊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个饭局都有其功能,并且各地之间差异很大。
组织一个饭局,首先要想好邀请人选。被邀请者都关心你还邀请了谁,以估算自己在邀请者心中的位置;其中有没有和自己有过节的,有没有和自己很投缘的,以决定出席否。
饭局在中国人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的公私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楚。西方人如在办事过程中相互欣赏,也会约请吃饭,但吃饭是办事的成果。而在中国,吃饭却是办事的前提和工具。
饭局作为一种工具,必然形成共性及规则,而不同的饭局,规则也不尽相同的。比如老同学聚会,一般男人不能带现任女友赴会;同行业间的饭局。不能谈论本单位或询问别人单位的内部机密;企业间谈判饭局,不能带家人或朋友赴宴……
决定饭局的档次,不是请客者的阶层,而是所要托付之事的轻重。越重要的事,饭局档次就越高。而非功利性的朋友聚餐,反而会选择小馆子,更加随意。……
前一篇:叛将·使者 巨人·小丑
后一篇:妇女传统称谓 4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