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可餐——四大美女与美食
(2008-07-30 07:54:42)
标签:
菜名文化秀色可餐四大美女美食文化 |
分类: 人名文化 |
引
中国人重视“吃”。“吃”在中国语言民俗中的重要,可引古语“民以食为天”来证明——“天”者,至高无上之谓也。就是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于是逢年过节,婚庆寿筵,奔丧吊唁,亲朋聚会,好友相逢,迎来送往,以至凡是有众人参与的场合,都离不开一个“吃”字。即使是“爱”与“恨”这两种极端相反的情感,都可以用“吃”来表示——美女靓妇招人喜爱,可用“秀色可餐”形容;对万分憎恶的仇敌,则以“寝皮食肉”来抒发仇恨。
民间对话——“你咬牙切齿地干嘛?有本事你把我吃了!”“对不起,我是回民。”您看,这话说得多损!天津人讲话,这叫“骂人都不带吐核儿的”。
别扯远了,言归正传。咱下面说说“四大美女与美食”——
1. 西施舌
美女西施,民间传说颇多。福建一种点心叫做“西施舌”。厨师采用吊浆技法,用糯米制成水磨粉,用枣泥、桃仁、桂花、青梅等十几种果料拌成馅儿。以糯米粉为皮儿包入果馅,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或汤煮,或油煎。其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福建特色菜“贝肉汆汤”,因名叫“西施舌”而遐迩闻名。其实“西施舌”,就是文蜊中一个品种,属软体动物,双壳贝类。其肉质软嫩、外形如舌,汆、炒、拌、炖均可。其得名理据:这种贝肉状似人舌;而西施又是名震四海的美人。难怪为了这一个菜名,不少文人雅士专门撰文分析,例如郁达夫的《饮食男女在福州》、梁实秋的《西施舌》、符中士的《食名趣谈》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西施舌”之名分别进行了闸述。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赞誉长乐“西施舌”为闽菜神品。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味道鲜美,故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2. 贵妃鸡
福建还有一道名菜叫“贵妃鸡”,其实就是清蒸整鸡。看着躺在大汤盆、浸在热气腾腾的汤汁儿里鲜肥滑嫩的母鸡,令人不禁联想到杨贵妃在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情景。这个菜名启发食客在大享口福的同时,产生对“秀色”的联想,可谓匠心独运。
苏州名菜也有“贵妃鸡”,以肥嫩母鸡作主料,配上香菇、淡菜、嫩笋,用葡萄酒作调料,色泽鲜艳,肉嫩上口,酒香浓郁,味美醉人。
在西安,还有另一种“贵妃鸡”,就是以鸡脯肉、葱末、料酒、蘑菇等为馅的饺子。状如麦穗,皮薄馅嫩,鲜美不腻。
3. 貂蝉豆腐
豆腐名菜不少,如杭州的“八宝豆腐”、苏州的“什锦豆腐”、无锡的“银鱼豆腐”、扬州的“文思豆腐”、诸暨的“西施豆腐”、上海的“雪花豆腐”、成都的“麻婆豆腐”、泰安的“三美豆腐”、淮南的“豆腐宴”、武昌的豆腐名菜“鱼钻沙”、哈尔滨的“叉烧豆腐”等等,都是遐迩闻名的美味佳肴。
所谓“貂蝉豆腐”,俗名“泥鳅钻豆腐”。此菜豆腐洁白,味道鲜美,略带辛辣,汤汁腻香。这个菜名蕴含着《三国演义》王允献貂蝉,巧使美人计的故事。用“豆腐”比喻白皙美丽的貂蝉,“泥鳅”比喻奸滑的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只得拼命钻入冷豆腐中,但终究逃脱不了被烹煮的命运。美女肤色白皙,肌理细腻,皆可以豆腐喻之。民间俗语“吃豆腐”盖以此为喻也。
4. 昭君鸭
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之后却不习惯吃北方的面食。于是,匈奴御厨就设法将粉条和油面筋合在一起,用鸭汤烹煮,荤素搭配,汤菜一体,甚合昭君口味。后来,人们便用粉条、面筋与肥鸭烹调成菜,称之为“昭君鸭”,流传至今。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