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话说不着调文化 |
分类: 词义探幽 |
话说“不着调”
谭汝为
天津方言词儿“不着调”,指不正派,不规矩,不稳当,说话没正文,办事没谱儿,靠不住,指不上,关键时候掉链子。例如:“这孩子不着调,吃嘛嘛不够,干嘛嘛不行。家里也管不住他,不知又跑到哪里去了?”
所谓“不着调”,原本是音乐术语。唱歌、唱戏、演奏乐器不合调子,叫做“走调”。唱歌唱戏,不是偶尔走调,而唱出的每一句从来就都不在调子上,就是俗话说的“五音不全”者唱戏。侯耀华和郭达表演的一个小品,侯耀华酷爱唱京剧,但在花园练嗓子苦无知音,于是劫持民工郭达有偿欣赏,结果使对方痛不欲生,奋起抗争。用天津俏皮话来说,“不着调”的侯耀华唱京剧,就是:“猪八戒嚼砂锅——只顾自己脆生,不管别人牙碜”。
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不着调”的典型。阿Q曾和王胡比赛捉虱子,到尼姑庵静摸小尼姑的秃头,还扭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在看戏的人群中,趁乱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还大胆地追求吴妈,要和吴妈“困觉”……
天津话还有一个俗语:“中着不着”,是说办事不认真,不落实,该管的不管,该办的不办,而不该管、不该办的,什么鸡毛蒜皮、闲白流大堆儿,倒忙得不可开交,没完没了。例如:“瞧你整天中着不着的,不知道你都干了些什么?”
俗语“着三不着两”,指考虑不周,轻重失宜,说话说不到点子上,办事抓不到关键处。最终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红楼梦》第45回,赖嬷嬷对平儿说:“那珍大爷管儿子,只是着三不着两的。”贾珍这个纨绔子弟,跟儿媳秦可卿不清不白,还惦记着在小姨子尤三姐身上找便宜。就他这当爹的人品,怎么能管好儿子呢。自然,在老子的调教下,贾珍的儿子贾蓉,跟老子是半斤八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爷俩儿都不是什么好鸟!一对儿“不着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