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向东教授关于“阁”字读音问题(2)
(汝为按)在博客评论上刊发施向东先生的《关于“阁”字读音问题(2)》,因篇幅较长,难以显示。只好以博文形式发表于此。
1.
“阁”与“各”同音,是根据《广韵》说的。在《中原音韵》,派入略有不同。派入“萧豪”韵(中原音韵以二字为韵目)上声的,“阁各”两字一样(赵先生说“绝对派入去声”,大概是没有看《中原音韵》);派入歌戈韵上声的,只有“阁”字,没有“各”字。
2.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规则与北京话是不同的,不能拿今天北京话来套。所以不少学者主张今天北京话不是元大都话的直接后裔。
3.
我举了乐亭、乐陵、鹤岗的例子,不是要说明上声,而是说方言里读ao的地方不少。
4.
至于说到今天北京话“阁”字的读音,与《中原音韵》里“歌戈”韵的上声的“阁”也是不同来源的。《中原音韵》的歌戈韵不是Y,而是o/uo。这个音现在很多方言也保留着。而北京话里阳平声的gé,是后来从读书音的入声转来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了一些例子,“博、伯、德、答、嫡、革、国、隔、觉、足、烛、格”,这些清声母入声字现在都读阳平。我的意思不是说他们都是铎韵字,而是说他们都是清入声字。自从浊声母消失以后,阳平声一直是很奇怪的。第一,从原来浊的平声字变来的字,在北京话里都读成送气音了(如“茶其图茄婆”等),所以阳平声里本不该有不送气字。这是个空缺,后来就让古入声字乘虚而入了。首先是古代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大部分都变成了不送气的阳平字;其次是一部分清声母的入声字,也变成了不送气的阳平字(如上面我们举的例子),把这个空缺给填满了。所以凡是阳平声里出现不送气声母的字,那么八九不离十是古入声字。这个规律是说北京话的gé音无疑来源于古入声字,是读书音入声字变来的,不是继承了《中原音韵》的歌戈韵的“阁”字音。
5.
因此,方言中gǎo、guǒ甚至gě的读音,都是白读音,只有gé音才是文读音。我不知道蓟县、河北地方读ge的音是什么声调,请你(注:指谭汝为)核实一下。
6.
至于有人抬杠说“滕王阁”要不要读gǎo,“阁下”要不要读gǎo,那是混淆了几件事。一是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滕王阁”当地怎么念,是要按当地的读法的,普通话里当然要按普通话的读法;二是文白异读的问题。一个字有异读,在一些词(文读词)里读文读音,在另一些词(白读词)里读白读音,这就是文白异读。白读词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用语,当地人名地名等,文读词常常是政治、官场、上层生活用语或外来的新事物本地原来没有的。“阁下”这种词当然是文读词,当然用文读音。
补充这些看法,请指正。
施向东
04-12